「不如跳舞」:更多瞭解與信任的種子

2014「日舞前進計畫台灣巡迴影展」紀錄片「不如跳舞」(Dancing in Jaffa)到最後讓我濕了眼眶。描寫以巴世仇衝突,卻能在國標舞中嘗試和解的努力。

舞蹈家皮耶杜蘭(Pierre Dulaine)母親是巴勒斯坦人,父親是愛爾蘭人,四歲就因以色列佔了出生地雅法,被爸媽帶離故土。中年他帶著拍攝團隊返鄉,試圖從幾所純猶太人學校、純巴勒斯坦人學校和混合招生學校裡,開闢舞蹈課,最後舉辦跨校比賽。

我看到的最大障礙,還不在種族隔離對立,是小學生年紀對男女之事的本能抗拒,和異性跳舞?牽手?手肘貼手肘?眼睛看著對方?我的媽啊,男生女生幾乎都排斥。

想當然在現實中難度奇高,但本片毫不拖泥帶水地短暫交代男主角的挫敗,但隨之繼續帶觀眾勇往直前。

看過類似的紀錄片「美麗天堂」(Promises),雖感人,雖懷抱希望,但小孩回到大人的仇恨世界中,依然很難掙脫。夏令營式的和解,終究短暫。但本片片尾卻讓人鼓舞,因為這個舞蹈計畫至今持續進行,讓以巴兩方(當然限於留在以色列國家中的巴勒斯坦裔和佔主流的猶太裔)的孩童,能種下更多瞭解與信任的種子。

可惜的是,本片對家長著墨太少,我相信學童父母對此事的態度至為關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多數成年人的想法真如此開通?我很好奇。

在〈「不如跳舞」:更多瞭解與信任的種子〉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