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騷動與淡定的結合

府中15選片。紀錄片「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Journal de France)起手就很美,男主角想拍一個沒有車沒有人的十字路口小店,不容易,但攝影大師雷蒙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就是等著,而且等到了。

他的一生不斷遊走,也不斷駐足。作為平面攝影師、紀錄片導演,他的工作就是觀察、等待、紀錄。拍過非洲、中東、戰區、名流、大官,晚年花六年時間回來拍法國,不知道他怎麼選擇開去哪裡、停在哪裡,很多場景看來絕非名勝,但他想認識自己的土地。

本片如美妙的雙重奏,一條線是側拍老人的旅程,一條線是女生旁白講述因幫主角整理資料而回顧他的豐功偉績。一開始只知道那女生是長年幫他收音的工作夥伴,看完才知道那是他太太。

於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起的世界大事,巧妙地與法國的平凡生活結合起來,騷動與淡定,也結合起來。

真覺得攝影師是個比詩人還需要耐心的工作。長期的旁觀是一種「不動的動」,需要冷靜與熱情兼具的人格。

本片沒有觸碰太多傳主的私密,卻是耐人尋味且視覺迷人的佳作。

在〈「如果在法國。一個旅人」:騷動與淡定的結合〉中有 0 則留言

  1. 到了巴黎,才发现原来上海的城市风貌与巴黎有不少形似处。于是回来后,才有了现在时常会刻意去留意身边那些过去经常走着但却一直忽略着的街道和居屋;也因此特意又去了些过去从来没走过的街道和城市文化地标。这么做一是想重新认识下上海,再者也想再印证下上海和巴黎究竟有多少异曲同工处。
    从外回来,才想到再去看看这座自己每天生活的城市;才感悟到原来身边的事物还是常常被自己无视的(尽管之前一直觉得平时还算得上是个有心人)。于是也体会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所以完全能够体会到这位摄影师导演在阅历了无数外面的世界后,要把镜头重新聚焦到起点的这份情怀。
    “長期的旁觀是一種「不動的動」”此话好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