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寂寞鋼琴師」(Piano, Solo, 2007)是一部現代音樂家的片子。主人公盧卡佛洛瑞(Luca Flores)1995年自殺身亡,死時三十八歲,算起來大我沒幾歲。
但整部片的色調和情調,極其復古。片尾出現這位鋼琴家童年真正的家庭錄影帶,讓人以為是二次戰後的故事。
時間是這部片的重要主角。主角天才洋溢卻極其敏感,一輩子忘不了當初和母親同時出車禍,自己和妹妹被摔出車外倖存,母親卻當場氣絕。他愛母親,愛到觀眾看來有點「戀母情結」的程度,反之他對幼年長年不在家的父親有股深深的疏離與怨懟。
這份渴望、自責與怨懟,堪稱標準的延宕型(delaye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未經妥切抒發、療癒的心魔,讓他與朋友、女友、家人間的相處都格格不入。最終還難逃幻聽、幻視折磨,選擇自殺棄世。
他肯定不知道,十年後羅馬市長聽見他的音樂深受感動,著手尋訪他的生平寫成小說,之後更被拍為電影。人間的造化確實奇異,但瀕臨瘋狂的藝術家,已經無能考量身後之名了。
他要的是愛,可惜,卻缺乏了關於愛的學習能力與環境。從古典轉入爵士樂中的他,是否正因骨子裡有一份奔騰不息的甜美不羈?
影片中最重要的場景不在任何演奏廳,在主角記憶中難忘的一片非洲海灘,那裡曾是他與母親、手足無憂的伊甸,儘管這伊甸可能只存在過一個下午。
想到好幾部跟鋼琴有關的好電影
都牽扯了寂寞
是不是像張愛玲說的
『顏色和氣味讓她快樂
而所有音樂都是悲傷的?』
總覺得是因為聽覺是無時無刻開放的感官
因此對人間的悲喜
較其它感官更為透徹敏感吧~~
同意
聽覺的刺激相當直接
溫暖的、哀傷的、甚至恐懼的
比如在房間中聽到外面異聲而膽戰心驚
所以有時我不想聽人工的音樂
讓自己保持對環境的一些警醒
太多現代人行進間一直掛著耳機聽音樂
也失去了很多對周遭的敏感與觀察吧
童年的创伤
用一生去疗愈
显然他已越陷越深
喜欢的某歌手近来创作平庸了
猜想是不是抑郁症好了的原因
如果是真,也蛮好的
[詩人不幸詩家幸]
想找這片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