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印度的開悟 靈性四句話」並非萬靈藥

很多部落格、論壇都發過這文,最近臉書又看到一波轉傳,號稱「來自印度的開悟 靈性四句話」:

1.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對的人。

2.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3.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4.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轉載文中每一條下面有若干描述,此處從略)

說實話,我不是不懂這四句似偈非偈想傳達什麼,但我認為這四句背後,對貪便宜又偷懶的凡夫帶來的副作用也不小。

首先,不要迷信簡單。而書籤、酷卡、微博、twitter非常適合盛裝金句。而金句控也遍布古今中外。

格言有時真能一針見血,但有時理念需要上下文解釋,需要觀點並陳,這是金句迷不習慣的思考訓練。

回到這四句,歸結一句話:「接受」。以新時代系列粉絲愛用的詞,謂之「臣服」。

以聖嚴法師所創解決問題「四它法」: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關鍵也是先面對、接受。否則你糾結在「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會遇到這種事?」,就浪費時間與能量了。

四句印度靈性語,直扣「當下即是」,也隱藏著因果律(但美化了),對很多想不開的人,是有對治效果的。

但這四句話真適用每一個人、每種情況?當然不。

創作需要不滿足。創新需要質疑。革命需要否定。科學需要挑戰。這是從某些推動進化、進步角度說。

從生存情境說,逃離問題家庭需要說不,逃離施虐配偶需要說不,逃離不良體制需要說不,甚至逃離自己的習氣慣性心魔,也需要大大說不。

否則,縱慾的人有藉口了,佔有的人有福了,犯錯的人有動力了。

「無論我吃到什麼,都是對的食物;無論我殺了誰,都是唯一會發生(而不可避免、無須剎車)的事;無論我愛上什麼混蛋,都是對的人。」

迷信這四句當成唯一真理,可能犯的最大錯,是對因果關係的扭曲。

而且,濫用「對」(對的人、對的時間、對的事、對的地點)這個字,於探究真理無益,更別說容易引發反辯(什麼叫對?對誰來說是對?)。

但可惜,一般人還是讀得有滋有味,甚至覺得寓意綿長。卻可能忘了此時是感性大量噴發瀰漫過理性。

在〈「來自印度的開悟 靈性四句話」並非萬靈藥〉中有 15 則留言

  1. 我曾經質疑過這四句話
    後來又覺得人生只有因果沒有如果
    如果…我就會…,我的人生可能又會不同
    這可能嗎,不太可能
    只好選擇對生活「接受」「臣服」
    但是看了此文,理性戰勝感性
    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選擇性的說不

  2. 第四句不是谬言,是废话!:)
    一般人多信奉这些’名言警句’,说明这世上勺子多,但庆幸我不是勺子。xddd

  3. 最多只能說,真正的創造力和不滿足是相對的關係,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創造力可以透過靈感滿盈、一種滿足的狀態下完成。
    創作可以是一種追求,也可以不只是追求。高品質的創造力相信是偏向於後者。

    創造力和名聲、成功與金錢都無關,它是一種態度⋯可以完全融入當下,高高興興地做它,如果你很有愛心地做它,如果你的做法並不是純粹為了經濟,那麼它就是具有創造力的。如果它可以使你的內在成長,那麼它就是心靈的,它就是創造的,它就是神聖的。

    1. 表面上看起來,逃離總是容易許多,

      或許你可以背離問題重重的原生家庭,
      你也可以透過法律程序來解除瘋狂配偶和你的婚姻關係。

      但站在更深的層面來看,面對總是比逃離來得明智。

      因為人類有讓舊有情緒恆久存在的傾向,
      經由悔恨、後悔、敵意和罪疚,他們限制了自己。

      那些沒有被完全面對、
      接納和放下的強烈負面情緒,
      會殘留餘痛,然後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能量場,
      在你身體的每個細胞中存活。

      它不僅包括了童年時的痛苦,
      還有後來在青少年及成人時期加諸其上的痛苦情緒,
      他們情緒化的思考已經變成了他們自我的自我,
      所以他們必須緊抓著這些舊有的情緒不放,以加強身分認同。

      這個在每個人之中存活的能量場,
      是由陳舊卻仍然十分活躍的情緒所組成的,
      也就是「痛苦之身」。

      1. 有些覺得自己「墜入情網」的情侶,
        其實是雙方的痛苦之身非常互補,因而產生吸引力。
        有時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角色,
        在雙方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已經指派好了。

        在親密關係中,
        痛苦之身通常會狡猾的處於低姿態,直到兩個人開始同居,
        或最好是簽下了一紙合約,承諾餘生都要與對方共度。

        你不僅僅是與你的妻子或丈夫結婚,
        你也和他或她的痛苦之身結婚──對方也是。

        有一天,也許就在同居不久或是蜜月期的時候,
        你突然非常吃驚的發現伴侶的個性完全改變了。
        可能為了一件相對來說的小事,
        她會用尖銳刺耳的聲音控訴你、指責你或怒罵你。
        或者她會變得對你冷漠疏遠,她的眼中充滿仇恨、敵意或憤怒,
        這時候開口說話的不是你的配偶或伴侶,
        而是痛苦之身透過她在說話。

        你會懷疑這到底是不是你伴侶的真面目,
        而你是否犯了可怕的錯誤,竟然選擇了對方?
        當然,它不是對方的真面目,只是暫時接管的痛苦之身。

        想要找到沒有痛苦之身的伴侶非常困難,
        但是選擇一個痛苦之身不過於沉重的伴侶,應該是較為明智的。

        1. 酗酒過量常常會激發痛苦之身,不分男女。
          當一個人喝醉的時候,受到了痛苦之深的掌控而性格大變。

          一個極度無意識的人,
          如果他的痛苦之身習慣以肢體暴力為食,
          通常會對他的配偶或孩子暴力相向。
          當他清醒後會覺得非常抱歉,會說他下次再也不會這麼做了,

          然而,提供保證的人,並不是那個訴諸暴力的人,
          所以你可以確定這種事情會一再發生,
          除非他能夠學會辨識出自己之內的痛苦之身,撤離對它的認同。

          1. 大部分人的童年
            都是在一個無意識的世界中長大的,
            沒有人的童年可以免於情緒傷痛。

            當任何負面情緒升起,
            如果我們在當下不能完全面對、看見它的原貌的話,
            它就不會完全消失,而會遺留一些殘餘之痛。

            特別是孩子,
            他們會覺得有些負面情緒過於強烈而無法面對,
            因此會試圖不去感受。

            如果沒有一個完全有意識的成人,
            在旁邊以愛和慈悲的理解,去指導他們直接面對情緒,
            在那一刻,孩子的唯一選擇就是不去感受情緒。

            很不幸,當孩子長大成人後,
            那個早期的防禦機制通常還是存在,
            那個未受認可的情緒一直在他或她之內存活,
            然後以間接的方式顯現出來,
            像焦慮、憤怒、突發的暴力、鬱悶的心情,甚至身體上的疾病。

            孩子有可能從父母那裡承接了他們的痛苦之身,
            所以父母可能會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高度敏感的孩子也特別容易被父母的痛苦之身影響,
            目睹父母演出的瘋狂戲碼會帶給孩子無法承受的情緒痛苦,
            所以這些敏感的孩子長大以後,常常會有沉重的痛苦之身。

            很多父母想要在孩子面前隱藏痛苦之身,
            所以商量好:「我們不可以在孩子面前吵架。」
            這是騙不了孩子的,因為即使父母在說話時試著保持禮貌,
            但家裡面還是會瀰漫著負面能量。

            被壓抑的痛苦之身毒性很強,
            甚至比公開活躍的痛苦之身還毒,
            這個心靈上的毒害會被孩子吸收,
            而用來發展他們自己的痛苦之身。

            1. 有些靈性教導指出
              「所有痛苦最終是幻相」這件事是真的。

              痛苦之身是因為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而存在(無論是昨天還是三十年前發生的),它是一個能量場,存活在你的過去,而如果你認同它,就是認同過去。

              一但你的思維方式和痛苦之身的能量場一致,你就會認同它,並且再度用你的思想來餵養它。

              比方說,
              如果憤怒是你痛苦之身主要的能量振動頻率,
              而你有一些憤怒的念頭,
              老是想著別人對你做了什麼或你將對他做些什麼,
              那麼你已經進入無意識狀態,痛苦之身已經變成「你」。
              所以每當憤怒產生,底下都埋藏了痛苦。

              或者當一個憂鬱的情緒來臨時,
              你開始進入負面的思維模式,覺得你的生活糟透了,
              這時你的思考已經與痛苦之身一致,
              對痛苦之身的攻擊就會變得渾然不覺且脆弱不堪。

              這裡所說的「無意識」,指的是認同於某種心理或情緒上的模式。
              它意味著觀察者完全缺席,唯一可以克服的方法就是意識到它。

              痛苦之身最怕你直接觀察它,
              感受到它在你之內的能量場,並看出它的真面目。

              注意自己內在任何不快樂的跡象,
              各種形式:惱怒、不耐煩、陰沉的心情、
              傷害別人的欲望、憤怒、暴怒、沮喪,
              或是在人際關係中製造戲碼的衝動等等。

              在痛苦之身正要從靜止期甦醒的那一刻
              認出它、逮住它,並接受它存在的事實。

              持續有意識的關注,
              可以切斷它和你思想之間的連結,
              不要思考它──別讓感受變成思考,不要批判或分析,
              不要尋找身分認同(自我感)。

              持續將注意力聚集在你內在的感受上,
              知道自己也無法與痛苦之身戰鬥,
              試圖這麼做只會創造內在衝突,帶來更多痛苦。
              只要觀察它、接納它為當下本然的一部分。

              它會開始流失能量,你當下的認知就不會被過去扭曲。
              困在痛苦之身中的能量進而改變它的振動頻率,轉化成臨在。
              這樣一來,那份認同就會瓦解,痛苦之身反倒成了意識的助力。

              這就是為什麼,
              地球上最有智慧、最為開悟的男女之中,
              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非常沉重的痛苦之身。


              任何過去發生的事情,此刻已無法阻止你活在當下;
              而如果過去無法阻止你活在當下,那麼它還有什麼力量可言?

  4. 《臣服的智慧》
    對某些人來說,臣服可能有些負面意義,
    暗示著挫敗、放棄、投降、
    無法承受生活中的挑戰、變得被動遲緩等等。
    然而,真正的臣服與上述狀況截然不同。

    它並不是指要被動地忍受你所在的每個情境,什麼都不做,
    也不意味著要停止計畫,或是不採取正面行動。

    簡單來說,
    臣服就是無條件地、毫無保留地接納當下時刻。
    如果你身陷泥沼之中,你不會說:
    「好吧,我認命,就這樣困在泥巴中吧。」放棄不是臣服。

    你不須接納一個令人不快的生命情境,
    也不須欺騙自己說這樣沒什麼不好。
    你可以全心全意地承認你想離開這個情境,
    然後就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
    而不要以任何方式為它貼上心理標籤。

    這意味著對當下沒有任何批判,
    因而沒有抗拒、沒有負面情緒。你接受了當下這一刻的「如是」。

    然後你就可以採取行動,盡你所能讓自己離開那個情境。
    你必須不斷地透過不為當下貼標籤,來練習臣服。

    1.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一百件你未來要做,或可能要做的事情上,
      而是要專注在一件你此刻可以做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你不應該做任何計畫
      ──計畫很可能就是你此刻可以做的那一件事
      ──但要確定你不會一直在腦海中播放電影,
      也就是不斷把自己投射到未來,因而失去當下。

      不要把臣服跟「管他的」
      或「我一點也不在意」這兩種態度混淆在一起。

      如果你仔細看,
      會發現這兩種態度被「隱藏的怨恨」這種形式的負面性污染了,
      所以它們根本不是臣服,而是偽裝的抗拒。

      當你臣服時,把你的注意力導向內在,
      去檢查是否有任何抗拒的痕跡遺留在內。

      當你這麼做的時候,要保持高度警覺,
      否則一小撮的抗拒可能會化身為思想或未被承認的情緒,
      持續地藏匿在某個陰暗的角落。

      你的生命情境是由那些稍縱即逝的狀況組成的,
      而你內在有個部分卻不受這些影響。
      只有透過臣服,你才能觸及這個部分。
      那就是你的生命、你的核心本體,它永恆地存在當下的無時間領域中。

      在臣服的狀態,會有一份完全不同品質的能量流入你的作為裡。
      臣服將你與本體的能量源頭重新連結,
      而如果你的作為中注入了本體,它就會成為一個生命能量的歡慶,
      帶著你更深入當下。

  5. 《將痛苦轉化為平安》
    在一些極端的情境中,
    要你接納當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你隨時都有第二次臣服的機會。

    你的第一次機會,就是時時刻刻對當下的實相臣服。
    了解到本然是無法變更的
    ──因為它已經如實存在了
    ──你只能肯定一切的發生,或接納自己的抗拒。

    如果你安住在接納的狀態中,
    你就不會再創造負面性,不會再創造痛苦和不快樂。

    然後你就可以在一個不抗拒的狀態下生活,
    這是恩典和輕盈的狀態,毫不費力。

    每當你做不到,因而失去第一次臣服的機會時
    ──也許是因為你沒有足夠有意識的臨在,
    來阻止習慣性且無意識的抗拒模式升起,
    或者因為情況實在太極端了,讓人完全無法接受
    ──那麼你就會創造某種形式的痛苦,因而受苦。

    乍看之下,好像是那個情境創造了痛苦,其實不然
    ──痛苦是你的抗拒創造出來的。

    現在你有第二次臣服的機會:
    如果你無法接納外在的本然,那就接納內在的本然;
    如果你無法接納外在的狀況,就接納內在的狀況。

    意思就是說:
    不要抗拒痛苦,允許它如實存在。
    向悲痛、絕望、恐懼、孤獨或其他任何形式的痛苦臣服,
    不要在心理上為它貼標籤,就只是如實地觀察它,然後擁抱它。

    接著看看臣服的奇蹟如何將深沉的痛苦轉化為深刻的平安。

    1. 當痛苦刻骨銘心,有關臣服的長篇大論可能顯得荒誕無稽。當痛苦如此之深,你很可能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逃離它,而不是臣服於它。

      你不想去感受自己所感覺到的,這再正常不過了。
      但是,那裡沒有出口,你無路可逃。

      有很多假冒的逃脫出口,
      例如工作、酒精、藥物、怒氣、投射、壓抑等等,
      但是它們無法讓你從痛苦中解脫。
      即使把痛苦變得無意識,它的強度絲毫不會減弱。

      當你否認情緒的痛苦時,
      你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以及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會被它污染。
      也就是說,你把情緒的痛苦傳播出去了
      ──別人會下意識地接收你散發出來的能量。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其他人是無意識的,
      他們可能被迫以某種方式攻擊或傷害你,
      或者你可能會將你的痛苦無意識地投射出來,因而傷害了他們。
      你會吸引並顯化與你內在狀態相應的事物。

      1. 「當無路可逃時,總還是有一條路可以穿越。」

        所以,不要轉身背離你的痛苦。
        相反地,要面對它,全然地接受它
        ──去感受,而不是去思考!

        必要的話,把痛苦表達出來,
        但是不要在腦袋裡為它編寫劇本。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