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多與話少

聚會中,都不講話的人,怪。儘管在場主要是先生的朋友,但其他太太也很勇於參與。

不好讓這麼低調的客人很無聊,主動拋過幾次話題,但似乎仍像葉歡一首老歌「留話在風中」,沒接到太多淺笑之外的回應。

不知道這種夫妻平日的相處之道。難道還是那種傳統男尊女卑的模式嗎?或者,僅僅是這女生在生人前害羞?

但想當初我也是多麼主動地才打入另一半的朋友聚會。別人可沒有因為我似乎是「半公眾人物」,特別招呼或製造聊天機會。

所以還是個性問題。當然,有時也不能全賴給個性。自己若想,個性即便有點羞怯內向,也會嘗試看看的不是嗎?嘗試都沒嘗試,已算是某種表態。

相對於這種「你們別太在意我,我也沒有想特別瞭解你們」的態度,那種在宴會上非常主動、親切,什麼話題都可以插上一腳的人,又一定是最佳客人嗎?

我也會好奇這種人的個性,是他們天生愉快、好客、大方,甚至不避諱出點風頭,所以可以這麼隨和?

但若隨和到全場都沒停下來過,也會有點害怕寂寞的嫌疑。

常聽人說老美特別不習慣談話中的冷場,非要用語助詞、嘆詞,甚至有時淪為無意識或無異議地,保持兩人談話中不斷有話說的狀態。在我心中其實也覺得怪。

真正好朋友之間,是可以允許「留白」。親切、自然、坦誠之餘,也可以容許自然的一段空檔、換檔。大家目光移往他處,偶而各自沈吟思索片刻,再開始話題,有何不可?

不是說要故意搞拍電影的氣氛,而是說我們能不能「安」於這種空白,其實是種能力。

見微知著,安於彼此的對話與停頓,也安於獨處思緒的活躍或放空。

我們都還在學習。而聚會,有時也不免照映出個人的虛與實、浮與沈、真與偽,過與不及。

在〈話多與話少〉中有 0 則留言

  1. “聚會,有時也不免照映出個人的虛與實、浮與沈、真與偽,過與不及
    。”
    如何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有时觉得这是个学问,有时又觉得算不了什么.想说则多说,不想说则不说;想听的话题就听听,不想听就走人好了.想想曾经那久远的同学聚会:来了一帮同学,人数也不算少,可结果是大家虽围坐一起,但多数却是三三两两的小范围闲聊,似乎从来没有大家就一个中心话题而各抒己见过.其实有种人我最不喜欢:聚会或打电话时,总是只围绕自己的事情讲个不停的人.旁人心甘也好,不情愿也罢,都不得不陪着当听众;而这种人从不会主动真诚的问问对方的感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