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養子女問養父母當初收養動機

美劇《太空使命》(For All Mankind)第二季第六集,主角夫婦喪子後收養的越南女兒,心血來潮追問當年收養動機。

夫婦解釋是喪子後短暫分居,彼此都陷入巨大創傷,直到有越南棄嬰大搶救的新聞,燃起兩人婚姻中的熱情,決定以領養代替再生。

看到這段一般觀眾應該覺得感人,但劇中女兒神色黯淡問了句:「所以我是你們婚姻的OK繃?」夫婦臉色大變,母親擠出一句話:「當然不是,你是我們的心臟移植手術!」

但女兒仍一臉抑鬱地說:「沒關係」。感覺仍受傷了。

說實話,人不必這麼脆弱。已經有人收養你,供你好的生活好的教育,現在你長大了卻糾結於當年你的養父母是在哪種心情下決定收養小孩,我認為不智且太自我中心。

人做一個選擇很可能有多重動機驅使,就算當年這對夫妻是為了療傷止痛,或者因為不敢再生(怕親生的過程會更多內心戲)而想直接擁有一個「替代品」(當下這麼認為),都是人之常情。

你現在想逼問養父母當年的決定,其實是不夠感恩且表現出過度退縮的一面,自我縮小到一個當年小棄嬰的心結而忽視了你這十八年是被如何對待。這不公平。

極少父母只為了完全找一個替代而領養,他們還是必須對「眼前這個生命」產生足夠的興趣與好感才領養。你就是你,就算曾是養父母一念之間對死去小男孩的情感補償,但從進家門後,你就是你,你的養父母也絕對知道。

更何況死掉的是男孩,你是女孩,能一樣嗎?若領養的是男孩,那個男孩更可以振振有詞認為「我就是你們死掉兒子的替代品,你們不是要我,是要那個死去的男孩」,一輩子對養父母想到就抱怨幾句、糾結不休?

「我是你們婚姻的OK繃」這話看似把自己「物化」成「工具人」,好像百般委屈,其實是刻意打擊父母、有點沒良心的話——已接近情緒勒索,甚至隱含操控(manipulate)。

美國式家庭關係崇幼輕老,常過度注重小孩權益與心情,結果之一是造成小孩應得權益感(entitled)過重,而學界早研究出,這很容易導致過度自戀與自我關注。

理想的人際關係沒有人該完全繞著另一人團團轉。在自我認識與尊重外,群己關係也必須兼顧培養。家庭固然該給小孩基本權益與自主,但也該是培養「不是小孩最大」這概念的第一個地方。

否則以為把小孩丟去幼稚園、小學就該替我教出懂禮貌、有同理心的小孩,那是卸責與妄想。當今學校老師更不可能代替父母展現「健康的權威」,學校怕事、怕家長鬧,更怕少子化沒生意要減班關校。

劇中的女兒都已經想報考需強悍身心才能通過考驗的海軍學院,立志追隨爸媽腳步從軍,卻說出「所以我是你們婚姻的OK繃?」這種酸話,而非體貼爸媽曾喪子卻仍願收養一個無血緣異國嬰兒的高尚一面(better part),我認為是過了。

這殘忍,是對雙方的殘忍。你不自己走出來,只會埋下更多彼此關係的毒苗。

這又是我看美式個人主義發展過頭的又一病,而且已經病幾十年了。

在〈當養子女問養父母當初收養動機〉中有 4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