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流沙:當健忘來敲門》(Carved in Sand: When Attention Fails and Memory Fades in Midlife)是好讀、翔實的健康科普書,鎖定對象為忽然發現自己記憶力有點不行的男女。
英文書名的副標儘管標舉「中年」,但作者其實苦口婆心地勸告:我們的腦極其脆弱、精密,從孩童到學生時代也可能留下了難以改變的創傷,影響日後的各種發展。
作者Cathryn Jakobson Ramin是資深記者,因為感覺自身記憶退化、不易專注,在職涯和生活都產生不便的情況下,開始本書的研究寫作計畫,順便「親嚐百草」般地跑遍全美,身體力行各項先進實驗或療程。我佩服她時間、精力、金錢各方面的投入,也發現天底下難有人可享有這種機會和資源,以寫作之名和求診身份,第一手瞭解現代醫學對於認知我們的大腦有了多豐碩(或者微小?)的進展。
剔除她不相信或機緣不夠的療法,最後她參與過十種她名之為「干預方法」的治療或學習,有的補充維他命,有的治療甲狀腺,有的冥想禪坐,有的抗憂鬱,總之她針對不同醫生或治療師分析的病理對症下藥,當然這中間有些重疊,有些甚至可能造成效用消長,但總之,她實驗過了。有的讓她好睡些,精神變好,有的讓她恢復較多的「工作記憶」而非長期記憶,至少使她面對職場壓力不至於那麼沮喪恐慌。
最後作者宣稱:沒有一種完全有效或者對任何人有效的方法,可以讓老天完全聽命於我們。我們至多可以減緩,或者提早預防非正常的老化。其中,運動傷害,或僅僅是戲謔玩笑的打鬧傷害,對我們的頭顱及其底下珍貴的組織,都可能有不知何時發作的後遺症。當然,更不用說很多我們吃喝的東西,對腦神經的生化作用絕對有害,而那些習慣我們養成太久,或者即便知道也不預備戒除或減少。
我感覺相當有意思的一段話出現在書尾,一位臨床心理學家表示人對自己記憶力的滿意度,四十多歲的人最不滿,五十多歲好一些,但過了六十,滿意度反而與三十出頭一樣。這代表什麼意思?一點都不難理解(別折磨自己頭腦!),因為越老的人越認份,而四十多歲的人正當社會中堅,身為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記憶力不好、腦筋空白、說話不連貫,引發的得罪人、做錯事、搞丟生意的連鎖反應,簡直要命。
但本書提醒:過度焦慮和健康地「正視問題」,兩者態度是不同的。你可以更警醒於自己的老化症狀或受創訊號,但不要因此歇斯底里給自己頭腦更多壓力。接受現實,瞭解更多資訊,尋求可能的改善,持之以恆,享受改善,接受現實,幾乎可以說是最好的進行曲–而且不單單應用在這種疾病上。
當然,面對全球銀髮族最恐懼的阿茲海默症,全球醫界、學界還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或偵測法,肯定會是生存壽命不斷延長卻未必更健康的現代人下個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