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暨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一定做了很多好事,但宣布未來四年內將捐出1億5800萬美元,為多項研究計畫提出贊助經費,希望為根治貧窮問題找出有效解決之道,我卻不像某些人那麼感動。
基金會表示將與「美國脫貧夥伴關係 」(U.S. Partnership on Mobility from Poverty)合作,期盼透過實驗計畫與研究,找到對抗貧窮的新策略,改善各個機構之間溝通協調,並且讓更多資源得以獲得充分運用。
如同上次我批評台灣很多智庫「對內養一堆人寫報告,對外撒一些錢交朋友」,內行人會看出「改善各個機構之間溝通協調」將是本次合作重點;也就是說,一個基金會捐款給另一個NGO統籌,再去捐款補助連結更多NGO或學術單位,因此會多出很多購買硬體、撰寫軟體、組織會議、審查報告等一堆行政作業的意思?
錢與人在研究機構間流動,報告、期刊、會議、論壇、工作坊、甚至新設組織,藉著議題得以展開,這就是「研究產業生態鏈」的日常。
對抗貧窮、根治貧窮,不只是個別教育與人性問題,還跟全世界政治經濟權力法制有關。跳過最難解決的部分,只想從「自助人助型」意識思維下手,我擔心又只是替知識界、學術界、NGO界創造多些工作機會罷了。
也許,「對抗研究浮濫、根治學術腫瘤、搶救慈善失能」,哪天會成為某項反身性研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