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總統一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經其實是查不到的。
很多人先查到星雲大師文章有提到,其實更早出自1955年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其中〈乙未閏三月十一日開示〉一段:
「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緣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
佛教經論中有關因果報應的重要原文還有:
- 《阿含經》:
「若有眾生,造不善業,未來世中,必受其報。」 - 《大智度論》:
「菩薩知苦因故,不作惡因;知善法因故,勤修善法。」 - 《優婆塞戒經》:
「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 - 《法句經》: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楞嚴經》: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 《涅槃經》: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 《華嚴經》: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虛雲和尚所說「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應該脫自《大智度論》「菩薩知苦因故,不作惡因」邏輯。
總之凡人怕結果,有智慧的人預先防範於未然,這便是此句真義。但到底什麼是原因,什麼才是該直面的真相,凡人根本搞不清楚也不願意釐清,即便朦朧中有些知曉,也礙於自尊心、自利心而不願承認,更遑論糾錯、改正。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世間爭鬥瞋恨起源,連根源、原因都達不到共識,談什麼對症下藥?有誰會心悅誠服?有誰願意幡然悔悟?有誰可能藥到病除?
連追因、究責都確認不了,誰會去「畏」——因為你說的因我不承認、你想定我的罪我不認罪啊?
賴總統引用佛教祖師語陳義很高,但於政局無益。因為對手還是可以引用約寫於西元57-58年新約聖經《羅馬書》2章1-4節:
1.所以,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甚麼事上論斷人,就在甚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
2.我們知道這樣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審判他。
3.你這人啊,你論斷行這樣事的人,自己所行的卻和別人一樣,你以為能逃脫神的審判嗎?
4.還是你藐視他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不曉得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呢?
也就是更通俗的說法:「當你用一根手指指責別人時,不要忘記有三根指頭正指著你自己。」
凡夫、眾生就是這樣紛紛擾擾。
「不明因果」正是佛教「貪嗔癡」三毒裡面的「癡」。
(寫於2025年2月15日)
所論甚是,感謝分享!
這神奇的一句話在不同情境…,有時聽起來充滿慈悲心,有時充滿威脅感。
所言甚是
感恩学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