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本書很特別、很出色。是我在繁體中文圈第一次接觸到數位時代心理學。
有意思的是從出生前一路寫到死後,跟任何傳統心理學都不一樣。因為爸媽曬超音波照片、曬娃,就是在當事人不自知、未同意情況下,替他/她展開了「數位人生」的起手式;而在人死後,部落格、臉書、IG由誰管理、誰該關閉,甚至一個人的事蹟(無分正確與否)與評論,可在死後零成本地增生、流傳,也成21世紀才有的新問題。
光這不同階段論,看出作者的慧心以及數位時代真的與「前數位時代」不同。
很多有公眾知名度的人會同意,這時代你若不活在網上,就跟不存在差不多;反之,你只要繼續活在網上(被別人製作、加工),你也彷彿死不了。
本書提到很多數位監控工具與服務,包括從小就以安全之名監控自己小孩一舉一動,在歐美先進國家中上家庭或許已流行,但台灣讀者仍感陌生詫異。我們的消費力還沒有這麼強,但指日可待。
作者自己是心理學家與臨床心理師,仍難逃「心安」的魔咒,明知販賣焦慮與恐懼是所有育嬰、育兒監控科技的賣點,也無法免俗拒絕。
這不是談中國「社會信用」那種政府對人民的評量控制,是成年人對未成年人的監控——別忘了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觀測者絕對會影響受測者——當然這些遠距監控科技,也能拿來服務甚至監控成年與老年人。
一般華人讀者最陌生的章節,應該是DNA認祖認親的「系譜起源」數位服務。可能大國如美國或者在特定時空曾受大遷徙大離散的特定族裔(如非裔)較有需要。
整體說來,不管數位原住民(年輕人)或數位移民(中年人起跳),我們進入全方位連網時代還太短,不管個體或集體防微杜漸還來得及,本書正是好的開端。
(寫於2025年3月22日)
有時候幻想如果世界因某些原因回到沒有網路/電腦的時代,
現代年輕人會適應嗎?
我知道他們死不了,但在靈魂上應該會少了一塊吧?
得而復失總是比較難過
一開始就沒有不會比較
面對未來必須的觀念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