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誰說人是理性的》

《誰說人是理性的》(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Hidden Force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2008)從書名到章節都顯示出是本硬書,但它蘊藏的理論與分析,其實相當切合普羅大眾的需求。

亞理士多德這個「高度理性的動物」說:「人是理性的動物。」但晚近的經濟學和行為心理學,爭先恐後地向我們揭露:我們不理性的時後遠比理性的時候多。

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也是行為經濟學家,在經過一連串的人性實驗後,深入淺出且處處幽默地,為我們探討了「人類很怪,但卻是可以預測的怪」這麼一回事。

在「零成本的成本」這章,他告訴我們「免費力量大」真不是普通的大。只要某樣東西「免費」,幾乎會立刻改變我們的舉手投足,本來要買A可能立刻改拿B,本來感覺A的促銷折扣很吸引人,但只要緊鄰著A的B產品打出「免費拿、免費試吃」,實驗結果幾乎會一面倒地讓A打入冷宮。

這還是說這件物品本身免費,就連促銷方案中提到「若買B後續某服務免費」或有「贈品」,我們也幾乎瞬間會提高「考慮買B」的慾望,而且美其名認為自己「精打細算」過,而其實根本只是「制約性的衝動」,我們就是無法抵擋免費的誘惑。

而「免費拿B」卻可能傷害了我們的原始判斷(比如A品質更好或更適合個人需求),很多「免費」後面緊跟著得賠上「時間」或其他看得見與看不見的成本。作者研究:喝標榜「無糖」或「零卡路里」的飲料,我們會傾向消費更多,且可能順手配下更多零食邊喝邊吃,最後一點都沒達到減重節食效果。這就是人。

同樣的不理性還發生在「性興奮的影響」這章。高等學府的男大學生,邊看色情畫面自慰邊回答問題的實驗中,興奮指數越高,過去在常態理智下認為絕不可能會做的事情,很高比例地變成會做、願意做。包含原先個人嫌惡、甚或道德上知道不該做的事情,同一人「清醒」和「性慾高張」差異最大的題目是:「你會對一個女人下藥,以便增加她和你做愛的機會嗎?」差異高達420%!

「利欲薰心」、「色令智昏」這些成語真不是隨便講的。而且,也不只是別人家的事,我們通通可能有份。智、愚、賢、不肖有時後沒有那麼大的差別。

「品格的問題」一章則探討「我們為什麼不誠實?」,作者發現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名言「誠實為上策」其實經不起日常的摧折。因為我們內在的「誠實監測器」(換個名詞:「良心」),只有在「大錯」時才會啟動,所以各式各樣貪小便宜的「小節出入」並沒觸動警鈴。

作者結論道:「沒有超我(superego)來協助監測與管理我們的誠實,我們唯一能防止犯錯的舉動就是做成本效益分析。但是誰會有意識地去衡量從旅館房間拿走浴巾所得到的效益,與被人逮到將付出的成本呢?」

在〈書評:《誰說人是理性的》〉中有 0 則留言

  1. 理性與非理性的並存
    就像太陽神阿波羅與酒神戴奧尼修斯的並存
    wildness的部份
    也該得到它該得的可見度
    最近看到一個比喻是
    如果人的理性是棋盤的規則
    下棋的棋步(move)
    背後的動機與欲望(drive, desire)
    卻更為真實
    更能牽動全局
    作者搜集的例子較接近普羅大眾
    課堂上聽到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傑佛遜總統
    也和家中黑人女僕生下私生子
    教授說諸如此例族繁不及備載
    實在無法苛責
    [只要不害人就好了..]!@#$%^….

  2. 我從來不相信
    公德與私德
    需要完全一致
    或者,對凡人來說可以完全一致
    古今中外修煉者勉力為之
    常常是因為他們大多退出了紅塵俗務
    大幅減少了公共角色與義務
    才能盡力砥礪私德的部分
    「不害人」這時已經是修行者的低標
    反而更期許自己「不負因果」吧
    喜歡你說drive+desire部分
    畢竟坊間太多人只講、只教move
    卻少了逼視內心的訓練

  3. 最后作者的结论发人深省,都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可是得吃多少个大亏才能降低人们贪小便宜的愿望呢?多做做成本效益分析,可以让我们尽量少做些不理智和亏本的事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