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四不一沒有」(上)

好萊塢聲音大、內涵少的特效電影「明天過後」締造了高票房,大家似乎又把環保問題放在嘴巴上談了幾天。然而學者兼前衛生署副署長楊志良提出台灣最新的「四不一沒有」:「不婚、不育、不養、不活、沒有前景」有人聽到了嗎?

不談那或許有爭論的「沒有」,光是「四不」,已經是個大問題,而且是有憑有據的結構性趨勢。但因為不算「新」聞,所以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在心理上沒有引起多大震撼,比起「明天過後」讓潛在的氣象危機突然出現在身邊眼前,顯然,「四不」問題喊太久了,顯得無關痛癢。

一如「債留子孫」,其實連我都無法深切感受,到底政府怎樣才會破產?每個國民要攤政府負債數十萬,可是這數十萬如果政府不會從人民的財產扣除,不立刻向人民要,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還是「擔心、但沒感覺」。

以下是「四不」裡的重點,而且請注意都是近三年逐年持續發生、而非偶發的現象。

「不婚」:有偶率下降、離婚率上升、每四對新人中有一對是外籍新娘。「不育」:生育率比英美法日等先進國家更低、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數下降、每年新生兒人數下降、每八、九名新生兒中有一名就是外籍媽媽所生。「不養」:來自未成年小媽媽所生的比率上升、老人獨居或遭棄養比率上升。「不活」:自殺率上升、自殺者中壯年和青少年比率上升。

其實,這些數字不只是學者的報告,而直接、間接造成我們看到的各種人倫慘劇或社會案件。當我們正感嘆或麻痺於每天新聞報導所呈現社會的「無情無義」,這些數字正訴說著許多內在和外在的成因。數字不過是真實的反應,一如血壓、尿酸和膽固醇,先有病因,然後結果。

結不結婚、已不已婚沒有對錯。但如果,不結婚或高離婚率是因為對婚姻不再抱持任何莊嚴的看法;因為抗拒成年人的身份歸屬;不想對一個伴侶性忠誠或心理忠誠;懶得改進一旦出問題的親密關係——那麼,危機存在。

生不生小孩、生幾個小孩,沒有絕對公式。但如果,生育率下降是因為競爭、高速、污染的工作與環境壓力讓身心受損;因為壓根兒不想擔負作爸媽的義務;因為只想保持自己青春苗條可愛悠閒清靜;因為不相信孩子將來會對自己好——那麼,危機存在。

子女和不和父母住、由誰來照顧父母或孩子,沒有法令。但如果,隔代照養(一如前陣子引起矚目的「阿祖的兒子」)或對上一代與下一代的棄養率增加,是因為小爸爸小媽媽只管做愛不管生養;因為嫌棄老人家病老或沒錢就惡意拋棄;因為老人手上還有一點錢或可以申請補助,就成為失業或負債子女的最後勒索與賴皮對象——那麼,危機存在。

壽命長久一點都不重要。但如果,自殺率快速上升或者「拖人一起死」的案件上升,是因為不景氣的失業壓力;因為擴張消費或賭性堅強造成的負債;因為感情受挫輕易尋死;因為長期或潛在的心理疾病如憂鬱、躁鬱、妄想、精神錯亂等;因為心狠手辣出於報復、非要拉配偶情人或子女同歸於盡——那麼,危機存在。

不要只談政策、福利、法律、經濟、老年社會等層面,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必然會發生的,或者用理性就能解決。事實上,「四不」背後有很大一部份是我們的人心病了,而且惡化得很快、很猛。

(2004.06.21)

在〈台灣的「新四不一沒有」(上)〉中有 0 則留言

  1. 不婚、不育、不養、不活
    真是危機「四伏」啊
    這的確是一種心病
    「而且惡化得很快、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