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影評154:羊男的迷宮(Pan’s Labyrinth)

「羊男的迷宮」是一部看似感性其實理性的電影。奇幻瑰麗的外衣下,藏著「真v.s.假」、「善v.s.惡」的哲學命題。台灣片商把「牧神」按照長相翻譯成「羊男」,也想沾沾村上春樹小說的光。

舉世一片兒童奇幻冒險片風潮中,本片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納尼亞傳奇」(The Chronicles of Narnia)、「尋找夢奇地」(Bridge to Terabithia, 2007)甚至較早的「野蠻遊戲」(Jumanji,1995)最大的不同,十一歲小女孩奧菲莉亞唱的是獨腳戲。沒有兄弟姊妹或好友結伴助陣,她一個人被迫丟到大人的世界,以及大人看不到的另一個世界。

不同於哈利波特的少年老成,從牧神(Pan)那裡被告知自己「地底王國公主」的「前世身份」,奧菲莉亞並沒有自動擁有更多自尊(dignity)。落入凡間的她沒有法力,也談不上急智,在羊男給她的三項任務中,她在第二項就搞砸了,而且屬於未經太多抗拒就敗下陣來的一種人性原欲(食慾),這可能讓觀眾很驚訝:我們的女主角竟然不是所向披靡、殺死一關關怪獸的英雌(heroine)。

她會哭,事實上經常哭,她會害怕,尤其怕自己母親受苦或死亡。但另一方面她很倔,面對當軍頭的凶悍繼父,她老擺出「你能奈我何」的不合作模樣。這個角色真的相當人性,一點都不神奇。

第一個任務的成功靠她耐得住噁心,第二個任務不到幾分鐘就失敗了,第三個任務贏的不是體力、智力或法力,而是親情或「婦人之仁」。說真的,這樣的女主角滿讓人替她捏把冷汗,而且在意識型態上絕對「反超人」。

她的「重返自尊」之旅,明明似乎關係地底王國的「復活」,但我們其實看不出她的「自覺」。我們並不確定要不要同情她,追隨她重啟地底王國。因為編導沒有著墨之前輝煌的地底世界,這和一般所謂「香格里拉」(Shangrila)式電影讓觀眾看到「失落的樂園」(如納尼亞、侏儸紀公園或毫髮人王國),進而羨慕主角可以一探究竟的表現手法,截然不同。連唯一指引她的使者羊男,都有點亦正亦邪,讓人摸不清他是真心要幫「前朝公主」,還是有什麼陰謀在欺騙利用這人間的平凡女?

女主角的「弱」恰成為全片的「強」。名為奇幻片,幻想國度的份量,遠不及現實社會。小女孩手無寸鐵地在法西斯軍閥統治的小村中,面對真實的暴力(繼父殺人、革命軍突襲、母親難產)無力改變,幻想世界卻又不夠絢爛強大到可以保護自己(想想哈利波特一開學就可以逃離討厭的親戚家,遁入霍格華茲學院),她到底能做什麼?

而這不就是最尋常的人的狀態?我們幻想當英雄,幻想此生來地球有什麼偉大的使命或天職,甚至有人愛幻想自己前世是什麼偉人、才子、公主、將軍,但此刻活生生的我們,根本沒有準備好。我們還是無路可逃。

「羊男的迷宮」暴露法西斯的暴力行為,但也沒有歌頌反抗軍的意思,狗咬狗、人殺人、以暴制暴的世界,大人早就強韌得不相信童話神話,連片中最「罩」小女孩的女管家瑪賽迪斯亦然。影片設定背景的1944年如此,到2144年肯定也還是。

奧菲莉亞相信童話,但片尾的垂死鏡頭,讓有心觀眾肯定吃驚:這一切,是真是幻?我們真的「見證」了一個奇幻旅程的完成,還是一齣失心瘋的悲劇?

身兼製片、編劇、導演的墨西哥重量級影人喬勒蒙迪多羅(Guillermo del Toro),以絕不妥協的虛實辯證和好萊塢水平的場面調度,輕鬆交出了一部媲美「原始格林童話」深沈感的影像傑作。

(2007.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