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觀察:新浪微博vs臉書

才加入新浪微博(微網誌社群)幾天,已發現它和臉書「貌合神離」。

微博沒分「加好友」或「加粉絲」(臉書現在是在首頁最上方喊「讚」即等於加粉絲),也不能成立「社團」,一律叫「加關注」。看似更平民,但也較難進行私密區分。

臉書從民間起,普通人也可以快速串起同學、同事、校友或散落天涯的舊識,與舊識的舊識。用戶成就感較大。

如果再透過玩遊戲,普通人也可以快速累積到數百位、上千位好友。有了受眾(至少是潛在受眾),願意在上面塗鴉、回應、分享的意願當然更高。

微博的普通人,則很多只有個位數、兩位數關注者。這麼小的舞台,用戶很難持續有動力發表,或者發表有「質量」(品質)的內容。

而名人、大腕,不管他們內容如何、更新頻率如何,則動輒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人關注。

在首頁(微博廣場),微博明顯在凸顯、宣傳這些名人、大腕,列出總關注排行榜、單日排行榜,一如娛樂市場排行榜的競逐,也像他們過去在「新浪博客」(blog)的經營方式。

雖是新時代分眾數字(數位)媒體,應該讓大家自己在上面玩,讓各「節點」(joint)自己創造出「量」(不管是即時或長尾效應);新浪顯然仍有傳統主流媒體辦雜誌、報紙那種「撿擇」與「指導」意識,想「集中」某些流量,讓「大者更大」。

這種「炒作」與「從眾」風氣下,傳統媒體寵兒(主要是影視藝人和大牌作家),輕易在網絡世界也佔據眼球。目前看來,自網絡草根竄紅的新微博名人,似乎少了點。

最特別的是,新浪博客之王韓寒(名作家兼賽車手),不知道是否出版社、經紀人或新浪先幫他申請保留(以免名字被盜用?),明明沒發表過半篇,卻有近30萬人已加他關注——粉絲在默默等待大師出手?

如果韓寒本來就無意寫,我還挺希望他就別管經紀人或新浪,堅持不寫,讓這個記錄保持下去。

臉書可以風行全世界,是因為滿足了「個體性」,也擴張個體的「人脈連結」。

微博則充滿「中國特色」,對「結社、串連」巧妙地防範管制,整體的內容取向更像在鼓勵網民訂閱「名人日記」。功能比臉書單薄,比較像傳統博客,只是發文內容比「新浪博客」輕薄短小、平易近人、也不那麼八卦聳動,好似悠悠清流。

臉書推薦我加的朋友,真的有滿高比例是我熟識、或一時沒想到但真的算認識的。媒合力不弱。

微博目前從系統推薦給我的人,多是名人,或是我根本不知道為何他可能與我有關的人。

臉書個人首頁,在最新動態上會顯示我的朋友加入了誰的朋友、粉絲、社團等、或在哪裡做了什麼動作,但微博沒有。也因此沒法快速幫一個新人打知名度,提醒其他看到訊息的人「XX有微博了,也許我也來加他一下」。

臉書更隨時提醒已經使用者動員起來:比如有人新加入,它會問你要不要推薦這人其他好友,或者你成立粉絲專頁,可以將這個專題頁面輕鬆推薦給所有好友,甚至某些人久無動態更新,它也會來雞婆地問你要不要去他塗鴉牆上講個話。

以我目前的學習,微博要想衝關注量,恐得花不少力氣主動到處開拓。

關注量若只有個位數或兩位數,等於寫了也近於白寫,很多人的msn和QQ名單都遠超過此,很快我猜會重蹈博客的覆轍,當年風起雲湧人人開博,結果店多了,聲音多了,來客卻分散。沒人光顧,該知道我動態的親近好友,也自有方式知道,何必硬要網上交流?

臉書上,除非某人刻意限制加入好友的數量或成分,否則就算是無名小卒,好友名單決不致如此之少。

最後,臉書你看了別人訊息,可以有「留言」、「讚」與「推廣」三種反饋,不想打字的也可以輕易點一個「讚」,聊表鼓勵或致意;但微博是「轉發」、「收藏」與「評論」,多了「收藏」,但似乎可考慮加上類似「讚」這種不花大腦的回應方式。

目前因為中國禁用臉書,新浪微博乘勢成為最重要的微網誌社群平台,但顯然可以改進之處還很多。

在〈網絡觀察:新浪微博vs臉書〉中有 0 則留言

  1. 乐融哥可以上上看内地的豆瓣网,更彰显自我,却比非死不可艺文味道更浓,我觉得跟新浪微博可以互补。

  2. 臉書與新浪微博屬于不同范疇的互聯網應用產品。
    可能因為若干「可能會出現的不和諧因素」facebook在中國大陸被封鎖(之前還是可以進入的)。但是類似于facebook的產品在中國大陸也有,也很火爆,比較流行的是「開心網」(上班族群使用多)「人人網」(學生族群)等,它們的應用理念與臉書是一致的,它也有群組就是所謂的社團的建立,也有相關應用的游戲等等不同組件。這一項應用產品在互聯網業內被稱作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
    微博也不是中國大陸獨有,在中國大陸也不是新浪獨有,它實際上就是和twitter一樣的產品(Twitter在中國大陸也是被封鎖的)。twitter是blog應用的延伸,在內地也被稱為「一句話博客」,就是「微型博客(微型部落格)」,所以簡稱為「微博」。這項產品的應用在中國大陸確實是新浪經營的最具規模,吸引的名人也最多,名人越多,跟隨的普通草根網友也就越多,新浪還用諧音把它稱作為「圍脖」,寫微博被稱作「織圍脖」。這項應用的起源是業內人發現,現代人可能懶于長篇大論地寫一篇文章po上網,即blog的應用也有它受限的地方,但是隨心所欲說一兩句話卻是很容易的,所以微型博客也就誕生了。如何經營自己的微博,實際上和如何經營自己的blog異曲同工。
    也許陳先生現在還沒有發覺到微博應用的一項重要優勢,就是微博的無線應用,它在手機上使用是極為方便的。微博的運營商為大多數型號的手機開發了「手機客戶端」,它是應用在手機上的微博軟體,利用手機也可以上網的特點,與互聯網的微博數據保持一致。利用他,網友們可以很方便的,隨時隨地「織圍脖」,更可以用手機拍攝相片之后立即上傳到圍博中分享,隨時隨地地記錄著自己每天的細小瑣事。這更能讓名人以及年輕人秀出自己的生活,展現自己我個性。
    總之,博客=部落格=blog,微博=twitter,facebook臉書=開心網/人人網=SNS,這是三種web2.0時代的互聯網應用產品。但他們也不是沒有可比性,陳先生就已經將兩種產品的應用進行了一些比較了。
    ps.非常喜歡你的歌詞。

  3. 謝謝大家分享,我暫無力去開更多社群網絡,先觀察一下新浪微博吧,臉書倒是已經抓到我自己愛用的方式與節奏。

  4. 新浪微博 是给名人使用的。。
    (基本平民申请微博是为了窥探明星的一举一动吧。)
    他的功能又不及 facebok ,
    里面还有note (类似blog的功能)
    可以分享照片(album式)一些游戏 application等~
    而且facebook的信息传播广度令人惊艳。。
    (林育羣事件就可以证明一切)
    不得不佩服 设计者的巧思。

  5. 本來微博是應該和twitter相比,這種是屬於微型網誌的範疇,功能並不需要太多;Facebook屬於一種社區SNS產品,當然強調的是社區人脈的連接,現在還有一種最新流行的LBS,代表網站是Foursquare.

  6. 很佩服博主的細緻觀察,但對結論不敢苟同。誠如上面網友所言,新浪微博的直接比較物應該是twitter,更強調于資訊分享,而應該與臉書對比的是騰訊推出來的朋友。

  7. 无法用FB,所以只单使用大陆的微博这两年的体会来说,我感觉通过其传播、了解各类新闻的作用是最主要的;而如欲通过其交友的功效基本不具备。
    如想通过微博传达个人的某种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也是非常有限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