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影評106:汽車總動員(Cars)

看完「Cars」,跟朋友說這部片美國人一定超愛的。

一來,美國人愛車,比世界上多數國家的國民嗜車如命,誰能抗拒看一部只有車、沒有人的世界的電影呢?二來,這部片有競技、有愛情、有英雄落難,還有社會公義關懷,加上美國人最有感覺的「公路」與「城鎮」興衰史,構成一部絕非只有小孩喜歡、大人也愛,從白領菁英到市井小民都能接受的國民大片。

我這樣稱譽一部動畫片,看來有點誇張,但它確實有這樣的通俗共鳴。迪士尼、皮克斯兩大公司攜手,打造出一個絕對「擬人」卻高度「人性」的車世界。表面有車的各種外型、性能及延伸出的「角色個性」,骨子裡講的還是「成功美國夢」那一套。

只是,編導畢竟加入了時代反省:車子帶我們走出市中心,也為汽車服務而建造四通八達的道路,但「過程」是不是隨之被「目的地」取代?

進一步帶點哲學的味道便是:什麼才是「目的地」?

主角賽車「閃電麥坤」被迫滯留落魄小鎮,從心不甘情不願的臭屁自我小子,逐步交上朋友、體會生活、滋長愛苗,甚至無意中發現高人(不,是高「車」),有如武俠小說中的墜崖而後拜師情節。

再出發時,脫胎換骨的,不只是他的性能構造,也包括他的內心、他的價值觀–這聽來不是很過癮嗎?

只是,這樣帶點緬懷、內省的主題,以人主演都可能吃力不討好,遑論是一向喜劇基調的動畫片?可是「Cars」卻做到了。在聲光刺激中–除了畫面,本片音樂也很過癮–觀眾竟然被說教地無招架之力。

只是,問題來了:多少人真會隨之觸碰自己的生活真相?多少人會願意停下手邊汲汲營營的工作,問問自己終日「賽車」、「競爭」、「爭名逐利」是幹什麼?你先天的「原鄉」在哪裡?你後天的「桃花源」在哪裡?你相信有另一個「天堂」嗎?還是你就認為此刻觸目所及的現實,就是唯一的世界?

如果我們的答案通通是「不知道」、「誰在乎」,那麼麥坤的遭遇和你我並無關係。你笑或者感動一下下,然後,繼續開你的高速公路去也。

而麥坤,選擇待在片中的「六十六號公路」聚落處,和老婆恢復經營地區旅館。這是個浪漫的故事,或許可以叫做美國版的「社區總體營造」。

我們不能否認行銷的重要,麥坤以其知名度幫助了小鎮復甦。但小鎮,卻是多數美國人要的。紐約、洛杉磯兩顆世界級明珠固然重要,但多數人依然得留在自己的州、城、鎮過活。可惜小鎮復活,不能仰賴少數明星從天而降帶動,因為這樣的衣錦還鄉實在可遇不可求。

而麥坤,根本還不是當地人(喔,本地「車」),他的遭遇和選擇,比較接近一個台北的高薪上班族,放棄工作跑去埔里清淨農場推展民宿。

我也想到「霍元甲」,片中李連杰飾演的男主角落魄流浪到中國西南,該處純樸如仙境,男耕女織不知民國紛擾,只有四季遞嬗。他悟了、改了、靜了。可是,他還是走了。

沒有回去大城市推展武學,站上世界擂台,霍元甲無法在歷史上成一派宗師。他沒有選擇終老偏境隱居絕學,成名卻英年早逝,這是他的故事。

美國夢到底是什麼?其實很值得玩味。在號召全球百多年後,美國夢自身是否也走到一個反省的小小分歧點?如果你長得漂亮,是否一定要出來當名模?如果你講話溜,是否就發憤在電視上天天出現?

成功的夢,應該是容許:除了天時地利人和之外,包括自我抉擇。

過去的美國夢一定要成功,現在的夢,也許可以做做另一種「自廢武功」的夢。

隨著雪山隧道打通,北宜高正式通車,很多人歡欣鼓舞,投資者大舉搶地,觀光客絡繹不絕,環保人士噩夢開始–子孫?子孫還來不及發言。大地?相信我,大地會沈默地發言。

建設的成敗總是難以用一兩天的新聞定論,要看歷史。祝福宜蘭,祝禱台灣,祝願下一個「麥坤」。

(2006.6)

在〈陳樂融影評106:汽車總動員(Cars)〉中有 0 則留言

  1. 这篇不能潜水看

    这部是PIXAR票房最差的和玩具周边最赚的片子
    但故事虽然老套但深度还是有的
    中间过程稍显拖沓及平庸的结尾
    但当主题音乐想起的时候的感伤是真实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