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影評118: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

「穿著PRADA的惡魔」有影集「慾望城市」導演大衛‧法蘭科(David Frankel)和服裝設計群撐腰、天后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和「麻雀變公主」(The Princess Diaries, 2001)系列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對飆,逗得人非常想看。

據說作者Lauren Weisberger暢銷二十多國的原著小說,在影射時裝雜誌〈Vogue〉總編Anna Wintour所作所為,但看完電影,我和朋友都覺得,這應該還是一個誇大很多、但誇張得有趣的幻想故事。

現實生活中,我不相信一本雜誌,可以決定一個品牌的生死。這個傳媒爆炸的年代,資金、廣告、通路的重要,恐怕比單一菁英媒體的褒貶重要太多。平面雜誌,反而愈來愈需要仰仗大品牌的廣告預算鼻息。

更何況,梅莉‧史翠普飾演的惡魔總編輯,搞半天不是家族企業的資方,而只是資深勞方。這更使得她的權力來源變得有點弔詭。現代跨國大企業,是連董事長、總裁、CEO都未必能為所欲為,或者為所欲為之後可以全身而退的年代了。

我絕對相信挑剔的師傅可以訓練出好徒弟,但好徒弟也可能可以磨練師傅。尤其是,當師傅有愛才之心,這中間就會出現反為對方所傷、所攻陷的縫隙。片中的總編輯,不能說沒有一分慧眼肯給小麻雀機會,接下來該羞辱時羞辱,該否定時否定,但在小麻雀成功漂亮地完成近乎「不可能的任務」,已然展現出大鵬鳥的潛力時,師傅卻也甘心對其氣焰一邊氣得牙癢癢、一邊暗暗喝采、刮目相看。

畢竟,成功者很容易嗅到其他成功者的味道。反之,當然也可以嗅出失敗者的氣味,而不留情地將之驅擯。所以,第一助理不能隨侍去巴黎,其實與安‧海瑟薇飾演的第二助理安德莉亞關係不大,而和她自己實在不夠優秀有關。只要你不夠優秀,老闆口袋永遠不缺代替品。從第一助理那麼氣安德莉亞可以窺出:她的EQ實在太差,根本無法勝任這家公司(或這整個社會)的政治遊戲。

看到最後,連從不犯錯的老鳥設計總監(史丹利‧圖奇Stanley Tucci飾演)都逃不過總編的手掌心,你就可以知道,這齣政治戲碼,頂峰贏家真的只能容納非常少的人。所以,在前面闖關再多的員工,依然沒有最後勝利的保證。

如果是你,你要怎麼決定?一開始就不玩,還是玩到一半,再不玩?所謂「不試怎麼知道?」、「我想給自己多一點挑戰。」都是人性,也都是社會上成功學必教的,但,人生還是我們自己的,講師從不負責。畢竟,一回頭已百年身啊。

本片內在講的其實與服裝、時尚無關,而是權力與自由。男性朋友實不必先存偏見,拒絕與女友同看。本片似乎企圖教你,怎麼與無所不在的「成功魔」打交道,並全身而退。

所謂「美國夢」,提供的背景,基本是一片都市叢林,你要進來,就不能怕遇上怪獸。可是美國夢並不單調,也不真的極端,逐夢的人還是可以選擇自己資源、志向相符的夢來做,不必人云亦云。一如女主角安德莉亞的廚師男友,他如此單純、認份、甚至生活、打扮近於邋遢,卻還是可以在社會存活,得其所哉。

所以,人應該怎麼活?應該求取哪一種成功?這從古至今都沒有定論。本片藉著辛辣諷刺的形式,講一個古老的存在命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e question.」一如片中女主角愛對別人解釋:「我沒有選擇。」、「我必須…」,但真相是我們隨時都在選擇,也隨時都有選擇。屈從別人、屈從公司、屈從行業、屈從社會,都是種選擇,你不能裝無辜地說自己全無干係。

梅莉‧史翠普這角色說得最多的話是:「That’s it.」同樣幾個字,有時盛氣凌人代表「閉嘴,別多說了。」有時,卻也代表「我認了,就這樣吧。」

於是,她的婚姻破裂只能「That’s it.」,她的人際疏離只能「That’s it.」,甚至偶爾她欣賞的人也會諷刺地先唾棄她,那也只能「That’s it.」。這個強者的悲劇性其實很明顯,但片中給了她堅強下去的空間,讓她與安德莉亞各走各的路,暗示兩者有「不同的成功」、「都算成功」,是耶非耶,這處理對你是溫暖還是虛矯,自由心證吧。

(2006.10)

在〈陳樂融影評118:穿著Prada的惡魔(The Devil Wears Prada)〉中有 0 則留言

  1. 今天下午後台職能部門學習
    依舊是我們部門
    選的就是這個影片
    同事把這部影片比喻為「杜拉拉升職記」
    自己不是很贊同
    但無奈已經是內地必須分享
    又要說言不由衷的話了
    又要無奈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