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可惜,畢卡索美術館整修中,兩年內不開。
可惜,到了龐畢度中心,卻只夠時間殺到樓上餐廳俯瞰巴黎,再降到一樓大廳,時間不夠就不買票進去看展品了,不想行軍「到此一遊」。但跟朋友說下次若來巴黎,絕對第一天就來朝聖。
可惜,羅浮宮兩個多小時仍然像趕場,畢竟太大太豐富。但至少我知道了下次的重點首先要看埃及文物,收得真好。
馬世芳第五次到巴黎,還是排了一整天專看羅浮宮與奧塞美術館,他說:「總覺得每隔幾年就該站在這些偉大藝術面前,好好被它們感動一下。」很難得出國的我,其實暗暗同意。
一個多月前去台北歷史博物館看「梵谷–燃燒的靈魂」畫展,雖然多是素描,但看到兩三幅喜歡的後期油畫,仍讓我在大尺幅的真跡前,為那些色彩與線條震動不已。不但近看、側看,有時還蹲下些看,不同光影與角度,都能看得更深,更貼近藝術家原創之心。
畫冊上的尺寸、印刷的畫質,都無法呈現真跡的層次感,也不能取代近距離面對伸手可及的原畫前,那種悸動。
看秀拉「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和梵谷的「聖雷米療養院的花園」,都曾讓我有我一邊頭皮發麻、一邊微笑不已的經驗:「是喔!是了!」
所以,「蒙娜麗莎的微笑」變成警衛森嚴、只能遠觀,我的興致完全消逝了。匆匆靠近,卻只能在五公尺外遙望著反光玻璃,倒胃啊。
巴黎,還有更多名畫,分散在許多美術館、博物館中。
更不用說美術作品以外的雕刻、家具、園藝、建築,俱有可觀;不用說古典藝術之外的現代藝術,不用說廟堂之外的街頭藝術、商業藝術。
8
莎士比亞書店,表面賣的是法國的外文書,實際賣的是氣氛與態度。
在聖母院對面,隔著河邊的舊書攤,安安穩穩地座落著兩層樓的小書店。
一樓還不怎麼可觀,上了堆滿書的木樓梯,二樓「非營利空間」才讓我驚豔。一面可讓人貼留言小紙條的牆,一間可休憩的非賣品主人藏書屋,另一間還擺著鋼琴可自由彈奏。
沒看過這種書店!人味十足,友善滿點,比台北讓華人世界稱羨的誠品書店,更多了些「獨立書店」的人文氣質。
我對英文藏書沒能力有太大興趣,但莎士比亞書店的空間利用所顯示的另類菁英思維,在高度資本主義中顯得異常珍貴。
我們不能對每一個空間,都計算它的坪效;不能花的每一分力氣,都在算它的ROI(投資報酬率)。
我們該永遠保留一點異秀的、雜草叢生的、胡亂生長的外在與內在空間。這是人生,不是大賣場。
我在這書店二樓的長椅上,吃完我在街頭買的2.5歐元Panini三明治午餐,精神食糧與物質食糧相得益彰的一餐。
好赞的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