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舞評4:林文中舞團「尛」

之前聽林文中說新作以巴赫(Bach)平均律鍵盤曲集(Well-tempered Clavier)編舞,就讓我對「尛」(音同「磨」,古體「麼」字)有很特別的期待。

十多年前,我聽壞過一卷大鍵琴演奏的巴赫平均律的錄音帶。知道這看似素樸(甚至有時單調)的音樂,有多大的鎮定作用。

而林文中把它變成一個充滿童趣、衝撞、角力、生機勃勃的舞作。

依然維持他簡潔的燈光、服裝、侷促在小舞台上的凝鍊風,卻從開場的幾個「畫面」,就讓我有一種沈穩又心痛的美感。

姚瑞中的舞台設計與舞者形成高度有機的組合,「舞台=道具」玩耍得淋漓盡致。舞者從開場搬道具,中間不斷或站或坐或臥或靠在道具上舞蹈,還要重組道具以形成新的舞台(或場域),以身體和道具對話、和別人溝通。

儘管身體與道具、身體與地板摩擦的聲音有時過大,對鋼琴獨奏是種小干擾,對「乾淨」到不行的平均律是種反叛。

以道具作玩具、武器或踏腳石,舞者有如單細胞,不斷分裂、繁殖、重組、發生關係。林文中擅長在小空間裡仍給予舞者快節奏繁複的肢體設計,讓舞者一定吃了不少苦,不知道被那些積木撞到、磨到、磕到多少次?

一個個長方形、正方形、半圓形、三角形、圓形、圓柱形的白色積木,是這次最出色的「角色」,也清晰地構成表達平均律音樂非常合適的「幾何元件」。讓人忍不住聯想美術史上的立體派,多麼熱切地把三度空間變成扭曲的二度空間。

「把原來物體自然型態支解,變成不成形體的碎片,然後根據主觀意圖將這些碎片重新湊合……」屬於立體派的呼聲,是否很符合「尛」這次拆解與組合的企圖?

巴赫的平均律嘗試用同一音律系統來應付所有調號的音階,證明鍵盤樂器用二十四個調子中的任何一個,仍可寫出像賦格這樣複雜的曲子,1722年平均率鍵盤曲集的出版,原意是當成音樂教學課本,也是巴赫競逐萊比錫樂長一職的「學術作品」,那時的「鍵盤樂器」指的是大鍵琴、古鋼琴與管風琴,而非現代鋼琴,結果成為如此迴旋、曼妙、和諧的「鍵盤樂器舊約聖經」。

那種追求世間萬象「統一法則」(一如愛因斯坦的努力)的熱情,是藝術,也是科學。

我特別喜歡在某段,舞者拿(或扛)著大小不同的積木,彼此敲擊、墜落、滑行有如棒球投、捕手的默契,也像那種一顆彈子往下滑、彈到簧片、不斷改變航道的彈珠玩具。我清楚看到好幾位舞者在大量肌肉負荷下仍湧出的笑意。那是真的「進去」了。

演出手冊標出四個段落,但一氣呵成的七十分鐘,其實不需要特別意識明顯的章節,也不必理會如「窗口」、「迴曳loop」之類的標題。音樂和舞蹈已經比文字大太多。

求全之毀的挑剔是:一、不同於上次舞作「情歌」有明顯男女關係,這次的性別似乎很不重要,文中的帥氣光頭本來在哪裡都醒目,但年輕男舞者胡鑑在一群勇健利索的女舞者中,身形有點出不來,也看不出任何性別意義。二、群舞編排夠精彩,但每到雙人舞,氣勢與節奏都會掉下去,連開場文中自己在圓洞中的那段也不例外。三、平均律真的太難演奏,現在全球最風行的版本又是不世出的怪傑顧爾德灌錄的不朽名盤(Sony發行),年輕鋼琴家陳慧宇的快板還好,需要極大內斂功力的慢板,不免還有很大的人生閱歷空間。

(延伸參考:林文中舞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