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星座書」或者有深度的「占星書」已經不少,為何還需要這本新作?或者說,哪類讀者需要?
個人以為,這是本書名輕鬆,但其實更帶點「占星勵志」風味的入門書。一方面有某些初級該具備的占星知識,一方面也大量導入對星盤與人生的交叉理解。
第一至七講著重基礎知識,第八至十二講則簡介占星學派,讓入門者知道占星在西方神秘學界早就不是「每日太陽星座運勢預測」的層次。
作者開宗明義說:
「解盤」,就是「理解」星盤,目的應是為了不讓這個星盤中出現過的苦再繼續重複「輪迴」、「存在」。
從這點看來,作者對於占星的興趣早跨越了為人解盤的「自我感」,而進入「自我修煉」的起步。
我明白這點,是因為我先認識作者是一位瑜伽修士,現在才是占星術士。兩個角色都在學習的路上,但我相信一個秉持瑜伽修士原則的占星愛好者,無論如何也不會再拘限於原本的占星學。
反而會藉助對星體、星宮的理解,上看天地,甚至,期待轉化小我的命運。
正如《奇蹟課程》所說:「該把不可欲的帶到可欲之物前,把你不想要的置於想要的東西前。這是你得救的唯一途徑。」
對心理學有所知的讀者,對這部份自我面向的分析,可能會想到1955年由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共同提出的「周哈理之窗」(Johari window):
第一扇窗「開放我」(又稱公關區):別人知道,自己知道
第二扇窗「隱私我」(又稱秘密區):別人不知道,自己知道
第三扇窗「盲目我」(又稱背後區):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四扇窗「潛在我」(又稱潛能區):別人不知道,自己也不知道
更緣起一點,可能想到容格心理學派以兩個名詞去描述「自我」和更深藏一點的「本我」:Ego和Self,Ego有如一般說的意識(consciousness),當事人可自覺的(但很多人根本連這部份都懵懵懂懂、稀里糊塗);Self則包含了潛意識(unconscious)與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可找出一大堆的「次人格」或「陰影」。
而容格後來還發現了Soul(靈魂),那使他晚期的作品轉向靈性的「煉金術」,也可視為突破「學術系統」,而轉向「生命自身」。
當然,對凡人講大道理前,還是先得示之以「術」,包括個人的興衰禍福,以及如何操縱「術」。這是坊間為何所有的占星學市場,只得以「太陽星座」為主流,而數千年的瑜伽道,進入二十世紀後也被「體位瑜伽術」掩蓋。
多數命理學的術本來立於「數」,包含易經、紫微、八字、生命靈數亦皆有數。所以,學習占星自不免有其枯燥但求科學的一面(如相位、角度、星曆等),這是學人無法避免的門檻。
但若能撇開技術,直探心法,你又會發現探訪星星的天空,與很多靈性追求者的內在冒險殊無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