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過了好些天,我還是對《廣告狂人》最後一集的最後一場戲耿耿於懷。
不應該是這樣的,儘管出於對全劇的尊重我還是認為這是神劇,但關於男主角唐的結尾,我覺得不該是這樣的。
就好像如果有齣台劇,把某個商場菁英寫成去了趟佛光山或慈濟住幾天,或打了個禪三,或參加了一次禁語營,然後他就露出欣然微笑,鏡頭拉遠。結束。
那樣。
在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他可能參加的是超覺靜坐、是鈴木大拙帶去美國的改良禪、是新時代的合一、甚至可以是奧修社區。
《廣告狂人》那麼聰明內斂的一齣長劇,不該對唐的設定是這樣。儘管他很任性,他很無所謂,但他不笨也不壞,他有熱情與溫暖,也懂付出。他可能月亮在水瓶或魔羯,有情感疏離或障礙,但他不該在最後一集那樣崩潰,然後,在漂亮如畫的背景前,打坐。
劇中當然陸續有人嗑藥追求「LSD式的禪」(如李安電影《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有人去了嬉皮公社斷絕親情,有人加入印度上師的靈修社團(只因愛上性感的「道友」)、有人做心理諮商(這是老美最普通、最常見的)...但唐如果要接受啟蒙,我認為現在的結局實在太...廉價。
我不在討論現實中禪修的功能,純粹是從本劇的意識形態與美學來說,編劇在這一筆上,沒說服我。
那一抹微笑,或許可騙騙老美,但以我對唐的理解(對,看了七季我敢說我很了解他了哈哈),或者對禪修的起碼悟解,這樣的微笑做為表現手法,實在太理所當然。
而本劇的傑出之處,其實在不斷翻轉普羅大眾的「理所當然」——不是嗎?
發現我對戲的結尾的重視,跟我潛意識重視人生的結尾,是一樣的。我還在追尋,我也在止,不斷在邁步,也不斷觀——劇中露出過許多「法門」,但最好的處理方式可能是,留下點懸念。
真的沒有人寄望一齣電視劇給出宇宙性絕對的答案,《廣告狂人》也不必,但它真的可以再收斂一點(都收斂快一百集了),我覺得,可能主創...沒忍住。
就這樣。我還是把這篇的話寫出來心裡比較好過些。反正這戲在台灣不暢銷,也無所謂劇不劇透了。
這劇不符合一般台灣人胃口。。。太精英,太聰智,太有反省。我也認爲結尾很突兀,然後冒出可口葉佩雯演唱。。。也許編劇身不由己,還是廣告主最大也就這麽飄飄花花地帶過這一段了?
感覺可能不是廣告置入
但就是太簡單了…
這劇的確在台、陸都很冷清
沒想到你看過
讚
身在英,魂在美,心在日,要錯過這劇還有點困難。個人偏好反映潛在現實的戲劇,劇中一些商業的決策職場人際關係都是看過有共感的。
根據這個WSJ采訪,佩雯沒有介入,記者去查證是否劇組有跟麥肯廣告公司打過招呼但是還沒有得到回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IlzXqfj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