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命工作的誘惑: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書評:史上絕佳交易時代,卻是個人最大不安時代?

美國前勞工部長羅伯‧萊奇(Robert B. Reich)卸任後寫了一本書”The Future of Success”,先覺出版社譯作《賣命工作的誘惑: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我認為比原書名更能吸引當今的讀者。

在「不景氣」這單一名詞彷彿就能包容無限問題的年代,只要還有一份工作,誰不是被迫或主動賣命工作,生怕被現實淘汰?

雖然加班、兼職擠壓其他生活品質,但還有經濟生產力,還能掙錢,似乎大家就接受了。連對工作和上級的抱怨,慢慢也會變成奢侈——如果你想到還有很多人失業、下崗、非志願被職場隔離?

但這一切是怎麼形成的?只因為現代人更貪婪、更在乎物質報償、更沒安全感嗎?是現代人更不安寂寞、不懂得享受生活放慢腳步嗎?這個舉世超時工作的結構問題,真的可以這麼唯心回答?

作者提出這一切都是「新經濟」惹的禍。新經濟是揮舞著資訊科技主義大旗的資本主義,新經濟讓人類進入「史上絕佳交易時代」:「擁有幾乎無窮的選擇,容易見異思遷。」作者這樣開宗明義定義新經濟的第一原理。

新經濟其實並沒有那麼新,從一九七O年代步步發展過來的這個趨勢,為世界(當然首先是美國)帶來「大量生產轉為高品質生產」、「從標準化轉為量身訂做」的變革。只依靠幾條生產線的公司容易失去競爭優勢,產品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更不要說品牌爆炸讓新品上市的出生率巨幅增加,但出生後存活率卻驟降。

新經濟為有形產品與無形服務解除了三大緊箍咒:數量、距離、資訊。小規模可以致勝,全世界都能買賣、從價格到評比的資訊一應俱全——專家會說:「賣方與買方之間的介面空前友善。」——賣方可以接觸到之前難以想像的目標族群,買方可以大大改善過去權力不均等的關係。

但是,關係也因此空前殘酷。消費者、買主、客戶隨時可以決定他們的眼、手、腳要移往哪裡。當然,更不要說心了。

對於一個小小的上班族、個案工作者(我實在不願意稱之為「自由工作者」)或自營商,面對的個人衝擊又是什麼?

不再有穩定的工作。作者說:「要在多變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組織就得把所有的固定成本(人事費用是最大的固定成本)轉換為能依據消費者選擇而變動的變動成本。」連過去認知的非營利機構如基金會、公家單位、學校從業人員都難以倖免。

永遠不能停下腳步。作者說:「員工的收入越來越不看職位和年資,而看他對消費者有多少價值。」「人才的工作壽命越來越短。」「中高齡工作者的收入陷入瓶頸甚至下降。」「不管正式上班時間為何,許多人都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工作場所和家庭的地理分界也模糊了。」不管在一天或一生中。

貧富差距擴大。作者說:「員工的身價由市場決定,創意人才的需求遠高於供給,例行性生產工作者則被電腦或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工取代。」請注意這裡的創意人才並不是只指軟體工程師、搖滾巨星或名作家,「金融、經營、併購、行銷創意人才」恐怕更炙手可熱。

從美國的例子看來,越來越多大企業的執行長只要設法大砍成本、炒高公司股價,董事會就會堅定支持他。「商人無祖國」,利潤更沒有臉孔或身分證。裁員、關廠、外移、切割公司,成千上萬的內部員工或供應商、協力商被犧牲是家常便飯,而執行長拿走令人瞠目的高薪、紅利和股票選擇權。

“C’est la vie.”法文「這就是人生」,本意是歌頌這多采多姿的人生,但用來提醒每個人面對現實也不壞。新經濟不值得詛咒或歌頌,因為它就像人類歷史上發明的任何主義或制度一樣,禍福相倚,明暗互寄,作者說了他該說的或他懂的,我們得做自己的決定。

(2003.05.05)

在〈《賣命工作的誘惑: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書評:史上絕佳交易時代,卻是個人最大不安時代?〉中有 0 則留言

  1. 新经济时代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好与坏,回头看看以前,似乎也并不比现在差多少。至少物价没有大起,至少贫富差距没有当下这么明显,至少社会风气比现在要纯正些。不敢多想未来,管它呢!一切顺其自然吧。相信未来也不会比现在好多少或坏多少。

  2. 永遠不能停下腳步,這就是人生?!
    賣命工作的誘惑,
    想想也許真的是沒有安全感作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這句話真是至理名言啊。
    一個人只有經濟獨立,
    才能真正的獨立,
    也只有經濟獨立,
    才能體會什麽是獨立,
    而這一切只能通過賣命的工作。

  3. 樓上說的戚戚焉
    酸酸的
    人活著不只靠錢
    但沒錢卻難以餬口
    現代社會的一大命題甚至不是上帝或佛
    而是經濟

  4. 接6楼

    极简主义
    是奢侈品
    但我们至少不要忘了有极简的权利
    象老师这样的
    类乐活主义
    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