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徽州行9:鰲魚峰

(小H拍)

鰲魚峰,資料說形似張嘴待食的鰲魚而得名,為黃山三十六小峰之首。

我不知道「鰲魚」是什麼魚,查字典發現「鰲」不是魚,而是海裡的大龜或大鱉;在它前面的三顆石頭被名為「螺螄」(某種像蝸牛的海產),而形成「鰲魚吃螺螄」這景點,旅行社的資料卻寫成講話吃螺絲那個「螺絲」,有點啼笑皆非。

(小H拍)

此外繞到山後從另一角度看,它的背部又有一石,構成「鰲魚馱金龜」,如果鰲本身就是龜或鱉了,會用兩種不同名指涉同一種動物?

(小H拍)

以現場目睹,它真的比較像張嘴的大魚頭,不像龜或鱉,那名稱「鰲魚」又有點矛盾了,為何不取別種魚名?

總之,遊黃山,一如我去年遊桂林感嘆的,很多自然界野趣橫生的岩石,中國人都得「形象化」、「擬人化」似乎才好入口。當初第一個發明、命名的人確實有想像力,但後代幾百年來觀者的想像力卻被嚴重侷限了。

於是,黃山左一個飛鼠,右一個猴子,再來一堆菩薩、羅漢、觀音、仙人、仙女、承相、童子,古色古香的語彙,在中華文化圈顯然通行無阻。

導遊說「三分靠講,七分靠想」,反正多數這些奇石、奇峰,我們都不會抵達,只是遠觀,且是匆匆一瞥的遠觀。

於是,當有座形似第一代笨重的手機(台灣稱「黑金剛」)的小山,被導遊介紹近年(好像從「拇指石」)被改稱為「手機石」,我和大H開始開玩笑想取些比較現代化的山名或石名,包括正熱門的「神州九號」等。

可惜,我想黃山旅遊公司,是不會找我們來為一堆名聞遐邇的山石重新命名的。海內外華人骨子裡那份漢字情意結,顯然結得比很多人自己理解的還深。

我最喜歡的景致,卻都是讓我瞠目結舌,無法言語道及,遑論解釋、附會的景致。

在〈黃山徽州行9:鰲魚峰〉中有 0 則留言

  1. 關於給山峰命名,想起張家界,
    由於山峰奇多,很多都沒有命名,
    據導遊說如果遊客的命名一經採納會有獎金,
    也許這樣更能發揮遊人的想像及您提及的「漢字情意結」
    但不太喜歡那個“乾坤柱”因《阿凡達》改名為“哈利路亞山”。

  2. 第一张像大鱼头,第三张也有点像龟,但第二张像螺丝吗?我有些想象不出来。这时我倒又想到我那天问的那个傻问题了。XD!
    景区这些被固化的山名在考验游客想像力的同时,的确也限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不过如景点有其名,一般人常会不由自主的让思维往这命名上靠,似乎成了习惯。
    你最喜欢的景致倒底是什么样的呢?呵呵!期待看到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