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舞風「亞洲新勢力」中來自紐西蘭的MAU舞團「啣鏡之鳥」(Birds with Skymirrors),從裡到外都沈重。
環保、愛生、人與自然、子孫與祖靈,也能處理成歡天喜地,本舞碼選擇混合預言與現世的冷酷悲憫。
細看舞台美術,舞者一式一身黑衣或半裸,燈光闃暗(連謝幕都不調亮,保持統一基調),舞台中央簡單一根傾斜的巨柱,有如共工撞倒的不周山,也如被上帝毀棄的巴別塔。當然,也能是南島民族賴以維生的船槳。
那傾斜的角度,有如人與人、人與天地,已經割裂。
編舞家雷米‧帕尼法索(Lemi Ponifasio)是南太平洋薩摩亞島(對,很多空頭避稅公司設在那裡)的高階酋長,團名「MAU」意為「革命」,這次作品選擇的舞者多來自莫亞那(Moana)——受溫室效應下海平面上升威脅的低窪環礁區域。
細看舞蹈,明顯分成三大類動作,一類充滿濃濃東方味,如日本能劇、西藏辯經、太極、京劇,腰幹挺直,上肢動作繁多,甚至僅留小到手指不斷抽動。
一類剛好相反,身體前傾或後仰極大角度,同樣腰力必須夠,在觀眾看得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抽動身軀的局部(如胸膛、手臂)做動作。
唯一六男裸上身靠近舞台前沿一字排開坐著的「靜坐祈禱舞」,又變成下身不動,上身如體操般的韻律展現驚人的部落默契,看似簡單劃一,其實拍擊伸展間各自氣韻不同。但臉部都是睜大眼睛又毫無表情的。
當很多現代舞追求「戲劇性」,化舞蹈為劇場;另一重要的流派則走向「儀式性」。本舞作有現代劇場的疏離,但也有強烈的原始儀式性。
細聽音樂,整場主要是音效、音樂設計,大部分如水滴、聲納、電波,某幾段強烈如噪音,但帶來的效果卻極其平和、收束、重複(以致於相當催眠!)。音樂的極限處理,徹底呼應整個製作的低調、昏茫、痛省。
很高興回到家後,看到編舞家在節目單上寫道:「這作品涵蓋歡迎歌舞、家族祈禱、儀式、詩作,以及身為與所有具意識生物共享地球進程的人類一員之生命省思。」
儘管一直克制不了瞌睡,我還不算誤讀了它。
由林懷民擔任藝術總監的「新舞風」歷史悠久,節目精良,但近年票房似乎愈加艱困,週日下午這場僅稀稀落落的兩三百人。
但意外地,在這麼少的觀眾中,看到久違的蔣勳老師、名建築師陳瑞憲、廣告女強人王美惠、舞台劇編導王輅鈞等舊識,朋友還認出坐我們右邊的是副總統吳敦義夫人,但我不認得她。
作为较难让观众接受的现代舞让你看懂了,看开心了,这算是舞者最欣慰的事情了吧。知音等到了呀。
PS.我近来是当了艺盲又当了音盲,悲剧哟。XD!
薩摩亞島,诸多太平洋岛屿都是空头假公司的发源地,多少假洋鬼子的最爱。:)
更正:岛国!非岛屿
被老师看过的
还这么洋洋洒洒一大篇
舞团表演
就值了
「這作品涵蓋歡迎歌舞、家族祈禱、儀式、詩作,以及身為與所有具意識生物共享地球進程的人類一員之生命省思。」
很豐富啊
最後這句好複雜哈
补充一段网上的资料:
舞蹈首演于2009年,它讲述的是海洋污染与气候的变迁,虽然是环保题材但是舞台充满了震慑人的美丽感觉,绝对现代。
“MAU舞团 诗意与生态结合之舞。”
m a u,在萨摩亚语里有“革命”、“观点”等意思。
我差点看成了 mua,哈哈哈。
打了瞌睡的舞評可是絲毫未打折
不懂欣賞的我也能感受一二
原來舞蹈有這麼多看點細節,舞評可謂面面俱到精彩紛呈
難道睡夢中也在與舞者溝通,神遊夢舞
感覺台灣名流對藝術欣賞之需求猶如家常便飯不可或缺
有些报道用「銜」字
老师用了「 啣」
我想
还是「啣」字更贴切啊。
简体字里
这两个个字都简写为「衔」。
跟「啣」就不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