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直感嘆這屋太小,為遜王溥儀覺得委屈。
當然就像一般的好人家,兩層樓該有的廳堂書房臥室等都有,住不了太多人是事實,擺不起太大宴客排場也是事實。
但,我想,這對普通人也夠住了,甚至,會覺得居住品質挺高。
溥儀是1925年2月24日,在日本協助下,從北京前門車站化裝逃到天津。前四年半先住張彪故宅「張園」。
1929年7月9日,才遷到曾任駐日本國公使陸宗輿私宅「乾園」,也就是如今的「靜園」。
資料稱乾園是東、西方混合型庭院住宅,圍牆高6.5米。主樓是二層磚木結構,局部三層。一樓有廚房、酒吧間、大餐廳、會議室、會客廳等;二樓有起居室、書房、寢室等。
花園有楊樹、槐樹、丁香樹、藤蘿架、葡萄架、金魚池等。東面有傳達室、廚房和汽車庫等。後院由一段小遊廊和前院隔開,有內廊式磚木結構小二樓,共16間房屋,主樓西端外廊處又伸出一座遊廊,劃分出西跨院。
這樣形容一下,大家應該感覺對一般官宦或商賈之家也不是太小了吧?但對王公貴族,甚至以前的皇帝,肯定嫌太寒酸。但溥儀那時還有多少籌碼可以計較?有人供養就已經很不錯。
溥儀將「乾園」改名「靜園」,乍看以為圖個安靜,但資料說取靜觀其變、靜待時機之意,在日本扶持下存復辟之心。似乎,名字靜心不靜,或者,「樹欲靜而風不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現在的陳設花了錢細心考據,但全部都是重修的了。因為之前長期被民眾佔用,能拆的拆,能燒的燒,早成了個破房子,展覽室有不少新舊對照圖,很有價值。
溥儀最後於1931年11月10日離開靜園,乘日本商船逃到旅順。
此處展出若干他的照片、文物,包括那知名的圓眼鏡,但最引我注意的是這張手跡。
讀了文字,得說我不很懂他到底在想什麼?是真有才幹觀機待時以明志,還是不受重視下只得低唱淺吟的欷噓?
樂融哥這張照的更帥啊
這麼形容一下不小了
這文字估計低唱淺吟的欷噓的成份多些吧
靜園寫得好細,欲靜未靜說得好
我也仔細看看短文,第一遍沒讀通
讀繁體手跡還有點難度
哈哈
时局变迁
他从故宫这样的房子
几次迁居
搬到了静园
虽然居住条件不好比
但留得命在
也是比上不足
比下有余
这个中西合壁的园子我感觉挺不错的。虽面积不能和紫禁城比,但居住其中的舒适度应该远好于那又阴又黑又硬帮帮的中国皇宫吧。
这手迹之意,我感觉是不受重視下只得低唱淺吟的欷噓的成分多些。
屋子不在大小,主要还是舒适度的。当然,现在的国人居住理念基本都是越大就是越好的。呵呵!
他在天津的日子
其实很时髦
电影 高尔夫 赛马 西餐
不过
文绣要求离婚
算是让他尝到了
"新式"的各种味道
溥仪刚开始到天津是想出洋留学
后来就这么住了下来
那时 他二十几岁
老師的視角總是與眾不同,也常常給我一些獨特卻深刻地感受。看到老師對我的留言作出的評論,真的有被點撥之後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大概就是與一個有高度的人交流的感受。可惜晴朗最近因為學校的微電影大賽沒有時間把老師的評論一遍遍仔細的體會,也沒有再看更多的文章。待有空吧,一定要把之前的全部都補上。
PS:晴朗是大二的學生,土生土長的天津人,現在在南開大學就讀。一年多前關注了老師的微博,一直都有陸陸續續看老師的文章,只是羞於拙劣的文筆,不敢在老師的文章後留言。說道人文思想氣質,我不知道自己當不當得了這樣的評價,晴朗是學理科的,化學專業,不過平常似乎更喜歡關注有關歷史和文化這樣“文科”領域的知識,偶爾會憂國憂民。也看小說,喜歡三毛,不過業餘時間做的最多的事是聽歌。既喜歡羅大佑的音樂,也喜歡王傑、張雨生的歌。雖然我成長的時代早已不是台灣流行音樂叱咤風雲的80、90年代,但還是固執的認為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才是我的最愛。
這些大概就是晴朗能夠想到的關於自己的介紹~
晴朗的介紹好詳細
歡迎常來
老師這很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