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筆記1:對右翼「溫情脈脈的理解」

日本小說家、批評家林房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來自敗戰者的申辯與吶喊》,華人圈不受歡迎能想見,連在本國都有很多異議。

但書中內容還是有很多發人深省處,比如單單探討日本「右翼」分子這概念,我覺得就寫得頗有普世性,甚至有種「溫情脈脈的理解」:

右翼團體內部或他們身邊的理解者另當別論,從世間輿論看來他們就只是「打著愛國旗幟的黑道」。右翼自身也承認此事,而其理由很單純。因為右翼人士經常絕非「善良市民」,而是經常身處法紀之外的「亡命之徒」、「浪人」,是故,跟權力、金錢都無緣。...他們的「亡命之徒性質」其實是最沒資格坐上政權大位的。
正是這種浪人精神——可稱之為老莊思想、也可以稱之為亡命之徒的虛無主義,才是日本右翼精神的起源。西鄉隆盛也是因為這份浪人精神太強,才終於導致他無法流居廟堂。...作為「權勢的特質」的腐敗現象,一般而言在政治上常常被默許,西鄉隆盛就是無法默許這種現象的人。...無法忍受這般政治現實的「浪人」們,在革命成功之後反而遭到「反整肅」。

談完右翼人士的精神溫床,林房雄再談右翼常被詬病的行動取向:暴力。但他也指責世人的偽善(出自頭腦不好或者自欺):

國家是權力組織,《國家與革命》的作者列寧,雖然否定個人式恐怖主義,但此舉除了是在肯定團體恐怖主義之外,什麼也不是。希特勒也不認同個人式恐怖主義是取得政權的有效手段,但他取得政權之後進行的大屠殺,是會讓人想遮住眼睛、不忍卒睹的團體恐怖主義。
「不流血革命」是革命的神話,並非現實。革命家當中也有聖人型的人物,但是政治革命並非是因為聖人而實現,反叛者跟亡命之徒型的人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後,大部分的反叛者跟亡命之徒在革命成功後都被冷酷無情地處決,革命絕非是符合講台上諸位紳士教授所喜好的歷史現象。

覺得他這幾句講得很好。

在〈《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筆記1:對右翼「溫情脈脈的理解」〉中有 2 則留言

  1. 當然也可以說在台灣進行皇民化是把當地人當作自己人比歐美那一套强多了。。。可是我認識某老輩的日本人說某次他聽到台灣長輩說日語流利他突然感到很抱歉,當然也有感到親切認爲這些人是日本自己人(絕大多數人)。。。這也是爲什麽李登輝在日本右派圈子裏人氣非常高。

  2. 市井氣息的浪人都很會看勢面
    如果純粹的浪人任俠觀點
    當年的大東亞戰爭1932就可以直接攻打 越南 馬來西亞 印尼 巴紐 澳洲
    不但能得到當地被殖民者的支持與正當性,還有機械物質上的石油、橡膠
    無非還是欺軟怕硬
    以金流觀點 當年的日本
    還是拿了英美的錢使弄,去壓制與英美意識形態不同的蘇俄
    卻又下不了決心搖擺的市井氣息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