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某種規模的憤世嫉俗?參加婚禮總讓我疲乏。有頭有臉的人致詞,稱頌新人的品德和才華,新人甜蜜而緊張,偶而跑來要競選的人插花。
不知道台下多少人在社交之餘,在批評蝦丸有加硼砂和魚不新鮮之餘,在講黃色笑話和鬧酒之餘,真心為新人決定相伴一生高興?不知道在座多少已婚人士,真的記得他們當年的誓詞?
而大家仍一味認為結婚是好的,婚禮是一件喜事。我卻看到內政部統計光去年台灣平均每小時就有三對多夫妻離婚。所以,一場兩小時半的婚宴下來,大概就有其他七、八對夫妻離異了。更不要說那些雖未離婚,卻早已無愛可做或無話可談的夫妻,是像空氣一般普遍存在著的。
很喜歡葉曼女士在新出版的《葉曼答客問》裡,規勸那些心中空虛、急於想結婚的女性朋友:「一個女人總以為結婚才是女人的歸宿,沒有結婚,象徵一種失落、失敗和失望。這是傳統的社會心理和習慣。……一個女人沒有結婚,不是她嫁不出去,沒有人『要』,而是不曾碰見五百年前的冤家。」
又勉勵她們若真想嫁,「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找個年齡相當、知識水準相當的人去交結、去戀愛,不要夢想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童話。」
結婚無所謂好與壞,端看你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去結,耐不耐得住「白頭偕老,禍福與共,疾病相扶持」這幾句看似老套卻艱鉅的話?
(1999.10.11)
未婚的對婚姻的想像大部份都是不切實際地,大部份人都是婚後才瞭解婚姻的真面目,其實就搭伴好好生活。有趣的是,很多伴侶是在籌備婚禮期間快速地“進階”了,因為從夢幻、浪漫的戀愛終於邁向現實的物質的婚姻,彩禮、嫁妝、雙方長輩們的心理博弈……那些曾經隱而不談的東西一件件都被擺上桌面要說個清楚。長輩們早已心有成竹,準新人們這時才面臨考驗。一般來說都會有一番埋怨-諒解的過程,然後步入婚姻。也有些通不過考驗的,就此折戟,各自分散。但至少兩人在這個過程中都有成長。
最可怕的是一種長輩現實的過早,在婚姻尚未提上日程前就對子女的交友設出種種條款,這在大陸的近些年越來越嚴重,“拼爹”和”比丈母娘“越來越成為一種現實選擇,這樣被長輩陰影籠罩的婚姻,能有多少幸福可言?或者先不談幸福,在這種”門第“觀念的影響下,遲遲不能成婚就成了一種無能的標誌,男子尚可入贅,那些寒門女子或多或少受此拖累,失去了公平得到幸福婚姻的一些機會(不要說什麽”幸福是自己爭取的,爭取不到幸福多半是她本人沒有魅力云云”大部份人還是平凡和庸俗的,如果因為平凡和庸俗就失去幸福的權利,那才叫不人道),才是悲哀。被這樣的陰雲籠罩的婚姻,更容易促成“只是爲了婚姻而婚姻”的現象,那麼什麽婚前誓言,就只是婚禮時權宜著說說而已。
若為子女幸福計,長輩們還是要讓他們自己尋找伴侶才對。找不找得到,都是人生的過程。
感慨萬千,跌跌撞撞走到現在才明白的人生
若在那時看到,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
女人總想找到依靠,其實無論伴侶還是孩子還是其他任何
都只能陪我們某一個階段,學會獨立,享受孤獨
或許是坦然面對一切的好心境
人生是自己的,想要怎樣的生活伴侶、生活方式,不必考慮太多世俗
婚姻的真面目,其實就搭伴好好生活。 +1
看得透這個目的,婚姻的形式也就不是必須了。彼此能不能真的白頭偕老,禍福與共,疾病相扶持畢竟和誓詞本身無關。
此生若能遇见五百年前的那个冤家最好;
不然一个人过一生也没什么不好!
我也最反感婚礼上的一幕幕。感觉婚礼就是一个个假人演的一出假戏:彼此都是演员和观众,消费了他人,更娱乐了自己。
我认为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现在的婚礼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拿那么些红包,配合亲友的各种要求表演以及笑脸相迎。
所以,我结婚是不摆喜酒的。既省钱又省心。
当然了,在我看来,那些千篇一律的模版式婚纱照也是毫无意义的,更别说后期PS把人美化成不象自己。
十万分认同6、7楼的观点!
8楼,握手。嘻嘻〜
楼上厌弃俗套的几位朋友多半没有结婚吧?
其实说句不中听却真实的话:婚姻真的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
至于那些繁文缛节,准新人都想避免,但只有家庭真正开通者才能逃开,其实这些当事人最厌烦的俗套才正好证明婚姻是两个家庭间的事。
详细论述这个需要长篇大套,我不赘言。只说一句,早点看到婚姻是两个家庭间的事会让新人早早适应婚姻,越早转变越少烦恼。
逃不开的繁文缛节可以尽早尝试简化,比无谓要求取消效果要好。
(对不起楼上几位,破坏你们对婚姻的幻想,我也从此而来,失败过也跌过跟头,所以苦口婆心。當然我更希望我落過的俗套被你們成功掙脫)
阿离:婚姻观各自不同,与现在是否是已婚人士并无必然联系。
6楼的lily就是已婚免俗人士(请看她在6楼的相关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