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在這裡」:回顧愛滋病那些驚恐與大愛之年

府中15選片。「那些年,我們在這裡」(We Were Here)以美國同性戀之都舊金山為經,以上世紀70年代HIV首次現身、80年代首波大流行到90年代較為穩定為緯,交織出美國同性戀世界面對世紀之病的人文處境。

透過幾個代表性人物訪談,談一代人如何從快樂的gay變成過街老鼠再變成一個個訃聞上的名字,倖存者回憶那個醫學界手足無措、政界和宗教界落井下石、媒體捕風捉影、民眾嫌棄厭惡,而同性戀者在悲劇中努力團結自強,與政界、醫界、社區、媒體溝通、請願、抗爭,奪回一絲人性尊嚴與醫療福利的血淚史。

敘事筆觸簡明,受訪者個性不一,但都看得出真情實意,回想當年受迫害、被死亡威脅、至友故去的傷痛,歷歷在目。鏡頭前唯一女性護士,多年冒著高危險無怨悔與同志病友為伍,而不自覺偉大,爽朗溫柔直如天使。

台灣近年感染HIV人口持續上升,愛滋雖無徹底解藥,但一般人恐怕不感覺這世紀黑死病竟存在如此之久。美國病人與盟友面對此病所打的各種心理戰、宣傳戰、支援戰,其實也為全世界政府與病人立下正面功績。

若無本片所揭露各種由下而上的民間努力,恐怕愛滋病還久久停留在「天譴」的泥沼,難以獲得稍微有效的控制。

可惜本片放映時,創下我去府中15觀影人數最少紀錄,僅二十人左右,目測同志不超過五人。台北市加新北市千萬人口,某些議題某些作品也只得如此市場回報,看完更添沉重。

在〈「那些年,我們在這裡」:回顧愛滋病那些驚恐與大愛之年〉中有 0 則留言

  1. 「奪回一絲人性尊嚴與醫療福利的血淚史」
    那些年,曾經走過的艱難
    如今終於能夠被人理解瞭解一些,也只是一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