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天地王者」:表面顛覆其實搖擺的聖經片

古裝大戲是我的菜,但「出埃及記:天地王者」(Exodus: Gods and Kings)讓我有些失望,看完異樣的空虛。

不以實際長度以結構,本片還是三幕劇,第一幕摩西(克里斯汀貝爾Christian Bale飾演)與拉美西斯(喬爾埃哲頓Joel Edgerton飾演)還在友好階段但埋下陰影,這段有宮廷戲慣有的過招,美侖美奐的場景服裝也很容易緊緊扣住觀眾;第二幕兩人為不同種族身世翻臉,摩西進入苦行沉澱期,以戲劇性來說所有英雄片遇上這段「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期」都會變得有點枯燥,然後這階段主角通常都會遇上愛情與親情滋潤;第三幕摩西受到神召脫離平凡小日子,決心回頭領導族人爭取自由,經歷一連串鬥爭,英雄成功。

但落回篇幅,第三幕非常長,而且改拍聖經電影的難度在:這些故事太耳熟能詳。如採平鋪直敘,非常容易讓觀眾失去追戲的專注。比如上帝降下十災,這當然是大片亟欲表現的視覺奇觀,但一個接一個缺乏鋪陳直接端上桌的災害橋段,說實在,瞬間視覺強度遠大於戲劇性。

這麼說好了,講龍捲風的片子,災害只有龍捲風,講恐龍的片子,主角也是恐龍,看起來比「十災」單調吧?但因為對這災害來源有足夠多的專業描述或者「先短打觸擊上一壘、後二壘安打,最後來支全壘打」的技術性操控,讓觀眾的滿足感,反而會勝過如本片一連串各種動物、異相的密集轟炸(但每個都蜻蜓點水),尤其王宮中戴面罩防蒼蠅討論的一場戲,更儼然出現某種荒謬喜劇感,相比於傳統災難片的處理,我實在不知道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這回是否刻意有點反其道而行。

刻意反其道而行的,還包括語言。我看到資料寫共四位編劇,明明就是大致中規中矩有聖經可參考的電影,需要動用四位編劇?顯然這劇本又經重重之手一改兩改三改。現在的版本明顯不少台詞過於現代,刻意顯現機鋒卻讓我很難進入這是西元前1500年,拜託,前一百年都是很遙遠的事情,為何距今3600年前的埃及王宮裡面人際相處的調調(從一開場女祭司與王的對答),彷彿和現在紐約廣告公司裡面擠眉弄眼耍心機鬥嘴皮的會議差不多?

本片雖然各種製作浩大精美,從攝影美術到音樂都是名家身手,但依然顯得單調的原因,從戲劇手法看,乃過於聚焦於摩西一人。摩西和任何人都沒有真的對手戲,而這已經不大符合現代觀眾需要的劇情刺激。

拉美西斯登基前還有點心理戲,一朝大權在握反而一如所有反派,就是生氣生氣生氣,不顧理性地生氣到底,把自己弄到敗為止。而所有圍繞摩西的希伯來人和他妻兒,也盡是性格簡單的配角,我們對他們既不關心也不理解,如果希伯來長老、希伯來兄弟、摩西之前的心腹部下、乃至老婆等人,能設計更多一點有內涵、有推進力的戲分,劇情骨肉當更豐富。

而最後要說,作為一部21世紀拍的聖經片,本片宗教意識令人驚訝地模糊,在純宣教與小小顛覆間搖擺。摩西從不信神到信神的狀態,一路很表淺,直到最後也看不出到底對上帝信了多少、信到甚麼程度,刻意安排由他自己手刻十誡,強調是他同意內容才「願意」代耶和華下西奈山頒布給給開始敗壞的族人,感覺凸顯「人為意志」的層面太多,作為信徒「虔信」的層面太低。

導演雖讓上帝不以長髮白鬚白袍老者形象出現(看似做了些小創新),但祂的作為與言談能為一般非教徒觀眾帶來更多對「神」的了解?除了摩西,其他幾十萬族人對信仰(從奴隸身到自由身)又到底抱持甚麼樣的想法與轉變?一般基督徒觀眾,真能滿足本片對神恩與神威的詮釋?看完後留下重重問號,而好萊塢就這麼撒手不管了。

在〈「出埃及記:天地王者」:表面顛覆其實搖擺的聖經片〉中有 0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