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不買房?一篇破解各種執念

買不買房,什麼時後變成非黑即白的一錘定音?

曹興誠說:「自己50歲前沒有房子,年輕人買房會被套牢,害自己一生,年輕人賺的錢要投資自己,才會改變薪水結構,買房子是最差勁的理財。」

沒有足夠的當年線索,任何大鳴大放都可能只是自吹自擂。

曹先生五十歲之前,時代不會和現代相似。沒有量身打造、與時俱進的思維,都容易把「個案」吹成普世真理。

《小資族房地展交易勝經》作者胡偉良,則以建商身分提出幾種心態建議(看似買不買都面面俱到):

  • 別覺得房子一直在漲,忘了你的身價也在漲。
  • 不要因為和別人比較,去買自己承受不了的房子。
  • 如果還沒有能力買到,千萬不要焦慮,焦慮和動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 也不必過份保守,買「跳一跳能夠著的」,幾年後你會感謝當初做的決定。
  • 年輕人買房不要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 別在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
  • 如果你手上有很多不錯的投資機會,那你不一定要買房。
  • 有些明星、企業家都說自己喜歡租房,那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買房、也有比買房更好的投資管道。他們有無數退路,想買房,隨時也就買了。

後來偶看到一篇幾年前大陸網站的買房經驗談,摘錄覺得有意思的幾則,略加短評(但文章和胡偉良書中有某些句子雷同,不知誰先引用誰的):

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眠,剩下的八小時決定你是否與眾不同,而住哪裡某種程度上決定剩下八小時。

很多人剩不到八小時,就算不加班,一點點餘暇還被老的老、小的小給絆住——住哪未必那麼重要,人際結構(已婚未婚、家庭成員、有無健康的長輩或外傭等支援體系)有時影響你的幸福感更大。

如果代價一樣,千萬不要買郊區大房子,一定要選擇市中心小房子,一天24小時,不要花3個小時在路上,信不信這3小時就可以決定你的人生。

立刻想到韓劇《我的出走日記》那三姊弟每天槁木死灰般的「來回三小時通勤」。

不要覺得買了房子就有了安全感,也不要覺得貸款買房會壓力很大過上喘不過氣的人生,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也是自己給自己的,心態不正換一樣東西照樣也會讓你糾結。

每個人安全閥與抗壓性都不同。聽過有人說不想買房揹房貸,只因「不想增加自己的自由基」。

對於一個收入一般的年輕人來說,買房的確可以毀掉一個人的理想,但是遺憾的是,其實大部分人沒有理想。認準自己很重要,沒啥想法或者沒啥堅定想法的可以去買房,這樣普普通通過日子也挺好,如果真的胸懷天下仗劍走天涯,那麼房子就是垃圾,而且是垃圾中的戰鬥機。

「大部分人沒有理想」,夠狠,也準。

以後你再回頭看當初每個月還貸,就跟你現在回憶初戀一樣,當初痛哭流涕的,現在都不算回事。

的確,眼睛一直盯著現在的薪水想像終生的房貸佔收入比,不太有志氣。

年輕人買房謹記一點,買你買得起的,別買你想要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

拿很多名詞換掉房子,都成立。但大部分人就是欠自知之明。

買房最大的問題不是專業問題,不是時機問題,也不是投入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心態。買不到合適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屬於要的太多,那些又要自住又希望快點漲又希望首付低的,基本最後都買不到最合適的房子。

夠狠,也準。

真正牛逼的人,哪怕賣光房子去闖,當他想要買房子的時候一樣可以隨便兩三套的入手,真正買不起房子的人,哪怕房價下跌一半,也是買不起。而那些努力夠一夠就可以買房的,實話實說,你過兩年,努力夠一夠,還是可以買到房子。房子在增值,人同樣也是。

所以一切都是命、都是個性、都是個性與命運交織,然後產生贏家的金言、魯蛇的抱怨、產生坊間看到的各種肥料或毒素。

命盤上每個人田宅宮都不一樣,甚至同一人不同大限的田宅宮也不同,有什麼好一錘定音?現代人別太懶了。

生命只能自己不斷做出當下的決策。

在〈買房?不買房?一篇破解各種執念〉中有 8 則留言

  1. 当一个人有房但又对现房不甚满意时,也会想到租房住。
    租个房型好,地段优的房。还有,跨城租房(换着环境过)

  2. 我個人的原則:

    1.沒法在十年内還清貸款的房子不買。
    2.只買自己真正喜歡住在裏面的房子。
    3.通勤不得超過30分鐘。
    4.周遭鄰居太沒品萬萬不能買。
    5.人口斷崖減少的地區不買但太擠的也不買。
    6.盡量鬧中取靜。

    個人運氣還不錯,我不管是租還是買的住所都能找到符合這些條件的。最近電商經濟發達讓我的要求更容易滿足。

  3. 值得参考,谢谢分享
    买与不买,个体条件决定
    我比较倾向于三四线城市多购置几套房子收租
    用于抵销一线城市(工作需要)的部分租金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