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聽見100%的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國際重要譯者Jay Rubin所著《聽見100%的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是21年前的作品了,時報改版重出繁中版,可讓新讀者不會錯過村上早中期許多重要作品的精微處。

當然還有許多精彩的小視窗,隨手摘錄幾個:

一、對村上著迷的愉快:

他的小說充滿了自殺、橫死、絕望,以及「人生世事毫無意義」、「現實不過是個人記憶片段的總和」這類信念。儘管村上如此泰然自若地接受生活的空虛,卻也能在人生的荒誕中找到這麼多的幽默。

二、和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的比較:

若說村上的作品和老一輩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村上最不喜歡的作家之一)之間有所重疊,那便是生命的允諾從來未能實現的感受。三島向來渴望生命具有配樂和大銀幕的豔麗色彩,他的作品過於耽溺(也很廉價)地追求所謂的崇高「美感」。
雖然村上充滿爵士味的作品,乍看之下和川端康成描寫藝妓和茶道等呈現日本神髓的小說大相逕庭,兩人卻都在作品中試圖描繪將生命無情掃進過往的時間之流,也都以淡漠作為解決之道。

三、內心世界與「象」

內心世界在小說中名稱繁多:「意識之核」、「黑盒子」,或者照「博士」這個人物的話,是「人跡未至的巨大的象的墳場」...
如此一來,《聽風的歌》裡的大象演變成《一九七三年的彈珠玩具》裡的大象墳場,以及〈跳舞小矮人〉的象工廠,最後變成潛意識的意象——內在心靈成為無法觸及的一座專門製造大象的工廠,謎樣記憶的主人。

四、「去日本化」的震撼

值得注意的是,村上的文化相對主義在日本文學麼脈絡上造成了多大的震撼。不了解日本是如何把近乎宗教般狂熱地歌頌大和精神的優越性或獨特魅力、當成嚴肅的學術評論議題(而且不只是二次大戰的巔峰時期才如此)的讀者,可能無法明白村上的世界主義已幾近於革命了。

喜歡本書並非是因為我對村上作品各種典故如數家珍,反而是作者帶來一種近乎全新的欣賞方式,滑行在他自己觀察的天空裡。

在〈[書摘]《聽見100%的村上春樹》〉中有 3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