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陳樂融「嬉讀世界」系列(2001.12)

※ 高僧的返鄉冒險

書名:師父還在沙漠裡

作者:喬治‧科瑞恩

出版:大塊文化

版本:2001/09

文筆很好、譯筆同樣極佳的一本書,副標叫做「蒙古禪師與美國嬉皮的狂沙之旅」,讓人想起《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和《達摩流浪者》,一看資料,果然出自同一個譯者梁永安。

一個令人驚奇、文武雙全的內蒙古禪師,決心在暮年回家鄉完成找尋師傅遺骸並重新建塔的心願,拉了在美國結識的忘年心靈之交同行。本書以美國老嬉皮朋友的角度撰寫,讓我們看到宗才禪師的氣度、悲願、堅韌、智慧與幽默。

可是這不是一本單純歌功頌德的佛教散文,而是作者絕不故做清高的反省遊記。他不斷承認自己的懶惰、現實、膽怯,反而讓我們親切地進入一個高僧的心靈邊緣–說邊緣,實在是因為作者的文化和宗教背景與「傳主」差異太大,也因此,我們只能看到美國人眼中的蒙古禪師,無法了解真正的宗才。

※懷疑是愛情的盡頭

書名:愛情的盡頭

作者:格雷安‧葛林

出版:時報出版

版本:2001/07

時報公司改版重推葛林全集,我不確定票房如何,可是作為在學生時代曾敬重喜愛《沉靜的美國人》、《布萊恩棒棒糖》、《喜劇演員》等書的讀者,倒是挺高興能在多年後,新接觸到葛林某些重要著作–比如曾搬上大銀幕的這部。

電影似乎普通,可是記得那場女主角以為男主角空襲中死亡,跪下求主讓他復活,願以斬斷這場出軌戀情為代價的關鍵戲。映像處理固然動人,我更喜歡說故事人如此的「忍情」。世間事常有如是的啼笑皆非。

小說更細緻地描繪了懷疑、嫉妒、悔恨、賭氣與放棄,愛情一但連結上忠貞,問題就變得不單純,更何況小說家要處理的是凡夫和上帝之間的競爭。

故事從情夫一人的角度下手,很多事情的全貌當然變得需要抽絲剝繭,而且真相往往來得太遲–這是葛林的智慧。因為我們的愛戀情欲,往往就只是這麼一種不堪玩味檢視的東西,而小說家需要賦予我們耐心。

否則,何止愛情,一切就都太容易走到盡頭了。

※最佳女主角的青春期

書名:夏娃的日記

作者:馬克‧吐溫

出版:方智出版

版本:2001/08

有趣的小書,出版社找人畫了插畫,中英對照,與《亞當的日記》拆成兩本一起推出,我先看了這本。

「我是第一個妻子;在最後一個妻子中,我將被重演。」這是本書的結尾。可是夏娃的開始呢?她如何決定成為亞當的妻子?這是一本女性主義或戲謔女性主義的書?

基本上這是本成人童話。馬克‧吐溫用一種冷靜卻又清麗的筆觸,描繪夏娃的童年與青春期。書評家說這本書「諷刺聖經」,我倒覺得晚年的馬克‧吐溫只是想安安靜靜以人為本地寫作,「別再拿什麼宗教的大帽子來說我們的祖先、編我們的祖譜。」我好像聽到他這麼說。

我喜歡她對夜晚月亮消失的心痛,喜歡她發現火時的興奮,喜歡她沒有對亞當一見鍾情,而是慢慢發現這個魯莽、沉默的傢伙,也有可取之處。書中以第一人稱說了許多為何愛亞當的原因,但最後帶上一句:「這是我的看法。不過我只是一個女孩,而且是第一個探討這議題的,有可能由於我的無知和缺乏經驗都弄錯了。」令人絕倒。

大文豪,我聽懂你在罵人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