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文青變成憊懶的中年人

午後走大半校園,想想拐去久違的那間老店,除一兩本明顯俚俗非其目標市場的網路文本外,觸目所及都是寂寞的社會人文書。

視線僅選擇平擺好拿的一排(猶如滿屋其他架都是裝飾),少數知道,多數不知,拿起後或字太小、或太厚、或太硬,或與此際生命期待無涉,或經典重出但已然與情志有間,都擱下。最終想到家中還有許多未看待看者,兼眼力已弱,遂出。

出版業不會消失,但除通俗小說散文生活實用心理勵志和極少數議題書外,絕大多數嚴肅人文社會著作,可能必須返回產銷合一的生態迴圈,如台灣有約五千到一萬文史哲藝政經媒科別的師生及愛好者,這些知識菁英系統得對自己要攝取的養分自給自足。

俗人愛異象,雅士多窮厄,官方呼籲「搶救讀書風氣」是沒有多少用處的。

大眾從以前就沒有、現在更不會加入搶救行列。要擔心的是,連當年的文青都變成憊懶的中年人,也漸漸離開書市。

在〈當年的文青變成憊懶的中年人〉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