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陽貨篇〉孔子和子貢談他們討厭的人:
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厭惡宣揚別人缺點的人,厭惡以下謗上的人,厭惡勇敢而無禮的人,厭惡固執而不通情理的人——依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語譯)
子貢則說:「惡徼(音交)以為知者,惡不孫(音遜)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厭惡把剽竊當作聰明的人,厭惡把不謙遜當作勇敢的人,厭惡把告密當作直率的人)
有沒有發現,他們師生厭惡的重點不在於殺人放火偷盜強姦詐騙這種惡行本身,而更接近某些人格特質——通屬於偏強勢、激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強出頭、強上位、用踩人傷人強佔據道德制高點的特質。
但孔子說的前兩點連自己都做不到。
若我們只挑出兩人說「勇而無禮」和「不遜以為勇」,反照現代人從職場、社會、媒體、立法院天天看到的:正義魔人、嗆聲、爆料、客訴、維權、不平則鳴、忍不下這口氣…
到底在什麼條件、什麼程度下,正義會變成魔人,積極轉成粗暴、率直變為窒礙?「勇」是如何突破了界線,變成「勇而無禮」和「不遜以為勇」?
這篇短文沒有要展開來說這哲學命題,先讓大家自己思惟感受下。
個人認為強勢一點無妨, 只要願意付出代價
對內先認真思考過代價 ,對外願意不藏醜誠實說明其代價,
而非正義自助餐,沒有原則的強勢
留意 自己的代價是代價 別人的代價不是代價 的自我成本中心慣性
即使對面立場的人心裡也會感受到了
其实杨千嬅比孔子更懂
這啥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