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傅佩榮講課也引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令我忽然想查考這話出處。
結果搜到陳驀守2013年12月〈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文,竟對「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釋: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最近又在哪,聽到這句話,源頭不明,不過最著名的使用者是魯迅,是用來評價孔乙己的話。
但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一般人使用或誤用的意思:並不是可憐之人有著可恨之處,反而是可憐之人處在可恨之處才對。
孔乙己的問題並不在其個人特質,獨獨抓一種人起來批鬥實在沒有意思,這不是身為有評判精神的知識份子魯迅(專精於社會學)會去做的事情,很可惜的是魯迅反對國民黨官僚貪腐的立場,讓他好一陣子受到貶抑,作品在這座島上自然也不受到重視,作為課文也沒仔細解析過。
也就是說,造成孔乙己這番下場,可憎的是塑造孔乙己的教育和社會。
欣賞這個詮釋,而且覺得極有可能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誤讀了。
說可憐的人也有可檢討之處,合理,本來每個人不管可不可憐都不完美,但說他有可恨之處,還用「必」這麼重、這麼絕對的字,的確可疑。
但陳驀守翻轉了,把可恨之處解釋成外在環境,這一下就像是從SWOT分析裡的W(弱勢、缺點),挪到T(威脅、不利)的象限。
(事實上,最近讀《與無尤對位譯解道德經》,感覺他最大貢獻就是翻轉了很多之前文言譯白話的語意)
一般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未必真儒家信徒,而帶有某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解氣」之感,潛台詞便是「你活該!」
以佛家因果論,當然一切都是咎由自取、因果自負,但不管佛儒,也鼓勵培養民胞物與的同理心、慈悲心,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但高標總是要有的。
一概把可憐人都打成可恨人,會不會剛好助紂為虐,把社會不公不義不真不善都給脫罪,而只歸因個人?
世間萬物,本就相輔相成相生相剋,有內因也有外因,只談一邊總是落入二極,忘了執兩用中。
有時候入了境界 站在某人立場操心
某人卻主觀於某種假設跟你立場相反
這時就……動氣 也有一部分是氣自己白費心 不值得
然後這話就常常脫出口了
明白
以這個角度來解釋那可恨之處的「處」或為上聲,表示處境、處遇。
這一篇看了好幾次。
原先根深蒂固的理解就是「你活該」的型態,若從陳驀守的詮釋出發,的確有新的同理心角度。中文真的很有趣,一個字、音的調動,就是一個全新的世界!謝謝樂融哥延伸查找出新的詮釋,看自選輯,很像每天都上一堂短課。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