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馬福音》筆記3:活著都是客旅

第42節需要引述不同譯本:

(智譯)「要成為過客。」
(何譯)「要成為過客。」(另譯:「當你們消逝的時候,要成為存在。」)
(內譯)「願你們成為客旅。」

內地版"passers-by"翻譯成「客旅」,對現代人有點太文謅謅。但《聖經》中文和合本真的出現多次「客旅」一詞:

《舊約聖經》歷代志上廿九章15節,大衛王說:「我們在你(神)面前是客旅、是寄居...」
《舊約聖經》利未記廿五章23節,耶和華對摩西說:「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
《新約聖經》彼得前書二章11節,彼得說:「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是客旅,是寄居的...」
《新約聖經》希伯來書十一章13節,「這些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總之,「客旅」、「寄居」都在強調人不該被土地、房子、故鄉、家園綁死。佛教講的「出家」,其理一也——可是我們又有幾人真能做到?

巴利語佛典《舍利弗經》裡面也有些很樸素的描述:

  • 厭世的比丘喜歡隱居,生活在樹根旁、墳場中或山洞裡。
  • 我將吃什麼?我將在哪兒吃?昨晚睡得實在不舒服,今晚在哪兒睡?出家雲遊的修行者應該克服這些憂慮。
  • 走向永恆的比丘在這世上面臨多少恐怖!而他應該在僻遠之處克服這些恐怖。
  • 聰明、有思想、行為規矩的比丘,不應該畏懼五種恐怖:蚊、蠅、蛇、與人接觸和四足獸。

以上幾點我完全做不到。

也許,我們可以從所處環境一些不稱心的小事稍稍不執著,開始練習。

在〈《多馬福音》筆記3:活著都是客旅〉中有 1 則留言

  1. 翻譯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基石,譯得好真是非常不容易,有時候不太理解,為何如鳩摩羅什這樣的域外僧人能夠譯出優美的佛經,但近代傳教士的基督教聖經內容,有些實在令人費解,即便它更為白話。也許翻譯方法有別,過去有皇帝出資、大師主持的譯場,相較於明清後近各地差會的翻譯人力規模,差異甚大,此所以兩種宗教經典的中譯本也區別極大。

    以上沒有對宗教典籍的輕視,只是一些淺陋的揣想。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