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政治》書摘9:人們對於「失去」比「獲得」敏感得多

1
實驗行為經濟學(experimental behavioral enocomics)的明確發現之一是,人們對於「失去」比「獲得」敏感得多。也就是說,人們可能會花更多心力避免損失一百美元,勝過多賺一百美元。這或可解釋山繆杭亭頓提出的一個歷史現象,也就是政治上最動盪不穩的團體不是絕望的農民,而是覺得自身地位就要被其他群體比下去的中產階級。

2
每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都可以選擇要以更廣或更窄的認同條件來看待自己。它可以要求社會比照對待優勢群體的方式,來對待它的成員;也可以為其成員主張獨特的身份,要求大眾尊重他們與主流社會不同。後來,後者的策略較常勝出。

3
自由民主政體致力於保障你在理念的市場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權利,特別是在政治範疇。但一旦執著於身份認同,就會與商議性的論述發生衝突。身份認同團體聚焦於人生體驗,會鞏固情緒感受,而非理性檢視的內在自我。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