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理AI化

讀者在自選輯多見命理與文藝,其實拜「仁來瘋」之賜,近日心智生活主要在補課AI。

除回看黃仁勳一年內幾場重要演講座談、還在YT看輝達發展簡史、AMD(和蘇媽)發展簡史、矽谷AI圈地搶人搶電搶芯片盛況、各家大公司資本支出人才薪酬飆漲、GPT4o的最新應用場景(可惜免費電腦版還沒語音互動),上溯NLP(自然語言處理)、大語言模型、詞元(token)、詞向量(Word Vector)、Transformer(可將輸入序列轉換或變更為輸出序列的一種神經網路架構)、乃至E/acc(有效加速主義)、宇宙熵增定律、蘭道爾定律(Landauer’s Principle)、「AGI(通用人工智慧)的盡頭是能源」…

雖只囫圇吞棗,至少短期內從小白有了粗略概念。網路世界牛人多,口才好頭腦好製作精良的YTR不少,不用等生成型人工智慧當我們親切耐煩的家教,即便現在普通人還是可以用低科技方式快速學習——只要願意涉獵。

一路看下來,現學現賣地發現,若套用大語言模型在命理研究,現有所有排盤軟體的解說力,都還在「訓練集」(Training Set)這階段天花板之下被壓得死死的,「驗證集」(Validation Set)不可能做,更別說達到「測試集」(Test Set)的精準出擊。

也就是說,不管占星、八字、斗數、乃至人類圖這種「輸入資料後一次性排出先天盤」的現有模型,都屬一翻兩瞪眼,然後從古籍或手冊各自解讀,電腦程式就算解讀互相矛盾也只能並陳。

這些命理模型原初真的神奇(大概率是地外文明傳授),但缺乏科學化研究,以當今訓練AI的大語言模型來說,無法透過「訓練集」的數據更新內部權重值,就不可能大面積、大數據、大批量檢驗模型能力——這兩者互為因果動態實時發展。

大語言模型中,「驗證集」這階段檢驗不好,要調整模型超參數(Hyperparameters)或修改網路結構,才能往下走到「測試集」階段,把模型放到真實世界中看看到底面對陌生樣本有沒有用。

有用,且持續有用,才證明這個機器學習算法對沒見過的樣本資料,具備夠好的識別能力——術語稱「泛化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 。

以上略開腦洞,只想用算命算自己俗世煩惱與選擇的一般人,大概聽不懂也毫無興趣。理工魂又懂編程的人聽得懂、但不會有興趣——畢竟對人間世採命定論傾向與這些人的科學訓練基本違和;目前迅猛發展的算力革命,忙其他(可賺錢或可幫公司上市的)生活場景應用都來不及,哪可能管到很難取樣蒐集數據餵養AI的命理預測領域。

看來,無須等命理AI化,我透過自體修練,用肉身培養解盤的泛化能力,恐還實際些。

在〈如果命理AI化〉中有 5 則留言

  1. 感覺AI算命也是一種商機。
    坊間很多開課的老師也算不準,曾經花了4~5次錢找有開課的老師,和YT有開頻道的算命師付費算命 (有一個還是大金人影片有特別引用的占星師 )
    ,東西方流派沒有一個準的。
    (像是說我30歲前結婚生子,或我已經結婚生子。哈…)
    懷疑大部分收費算命都是看教材公式推導結果。
    那還不如請AI算節省我的溝通時間,娛樂性也比較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