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到桃園

(左起雷鴻飛、吳函靜、薛昌煒、我、陳相瑜、李崇德)

當大家在爭議上次聚會是何時一直難有定論,代表上次見面真的是很久之前。

結果昌煒算出,上次這幾個再興同學到桃園李崇德家,至少是十年前。

我因為中間還來過兩次,所以沒想到昌煒、鴻飛距離上次見崇德,已經過這麼久了。

我怎麼還隱約記得上次在崇德家地下室,一點點潮潮的霉味?記得鴻飛一如往常逮到機會,就放幻燈片跟大家「講課」,難怪現在在大學對學生講個夠。

人生有多少十年?

除我之外幾個同學都已老花眼,幫忙拿相機拍我時,常焦距不準。

有小孩的都在討論高中學測或小孩忙社團的事。崇德當年吵著要表演給叔叔們看的兩個女兒,都已高一、高三。

吃飽飯後去崇德夫婦自己也沒去過的羊稠步道,很像台北莊敬路底的象山風情,入口緊鄰中悅豪宅區路邊,爬到山腰還可聽到高鐵和飛機的聲音。

上了年紀的這些老同學和眷屬,來回兩小時山路的運動量,夠氣喘吁吁。而地理博士鴻飛還在興致勃勃計畫下次大夥兒去別處兩天一夜。

昌煒則引用另個朋友比較悲觀的話:「聚會是見一次少一次。」

回程中我們小小討論了這句話。這跟兩個人看半杯水得出「還有半杯」或「只剩半杯」的不同結論是相似的。

但「聚會是見一次少一次」最大的語病出在:你不會知道自己壽命幾何,也不會知道你和某人一輩子「總聚會額度」多少,所以無從計算出「聚會餘額」還剩幾次?也許很多,也許是零,這次就是最後一次。

會這樣感嘆無常的,大概總是中老年人。林黛玉十多歲年紀就「喜散不喜聚」,是另類是怪咖是先知。

放到生活中,若有人抱持這類觀點,在俗眼中不免有點處處掃興。

反正,目前看到幾位老友都好,想做事的還有很多發展機會,想退休的今年似乎已經勝券在握,就都非常可喜了。

我昏昏在車上淺睡。沒去管下次是否還會再敘、何時再聚。

謝謝崇德、相瑜今天的招待,鴻飛、函靜的開車,昌煒的陪伴。

在〈老友到桃園〉中有 4 則留言

  1. 明明是「聚會見一次,這生就確確實實多一次見面聊天的”經驗事實”。」再說兩天一夜是最低要求,快練好身體,南湖大山需要七天。爬上去一次,這輩子就多賺一次「親眼看到的美麗」。南湖漂亮,它的照片倒是張愛玲講的碎殼子而已,少了味道。02.21晚上朱銘新作在金山的美術館開采,來聽聽朱老講他的作品吧。

  2. 你好,我叫方偉新是李崇德幸安國小的同學。我已移民美國,想透過你的留言區與我同學取得聯絡。我的email是johnfang2k@gmail.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