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劇評8:「回家」

(我的瓷器動物園)

果陀劇場舞台劇「回家」,改編自1944年田納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劇作「玻璃動物園」(The Glass Menagerie)。乍看,2008年起全球進入經濟衰退,對應1929-1933世界經濟大蕭條,兩者有社會底氣的某程度共通,但一甲子前的經典依舊,中文改編版呈現在台灣觀眾前的力度卻大不同。

歇斯底里的母親,受不了要離家的兒子,走不了又自卑的女兒,帶來一陣春風卻又倏然消逝的客人——和原劇一模一樣的組合與劇情,卻因導演似乎未能真正統合不同世代表演者的風格與技法,帶給觀眾的省思出現了誤差。

原著中失婚而掌控欲強的母親,幾乎把大家逼瘋了,果陀版譚艾珍則比較像嘮叨、耍寶、神經質、高八度聲音會讓家人想「關機」或頂嘴的母親,但那份過氣望族自戀受挫的陰鬱,卻不見了。

媽媽的形象一變,兒子每夜流連在外、最終決定跑船的逃逸,也跟著腿軟。我們看到施易男的自我挑戰,從乖寶寶變身叛逆男真的不容易,但這個幾乎是田納西‧威廉斯化身的角色,台版的反抗與憤懣,還是略嫌單薄。

顏嘉樂是老果陀最熟知的演員,她的演出貼近原著,卻讓現代觀眾很難迅速接受:為什麼這個女生這麼自卑?不要說她的腿看來不算太跛,即便外在條件更差些的女生,也不可能像六十年前那般難以在社會「立足」或找到對象。

「吳君婷」這個角色的孱弱,以任何一個現代人看來,都到了「身心病」的程度(一緊張就可能引發嘔吐),但周遭人卻持續以一種「詩意」的方式看待她。除了母親和弟弟,分別以不同程度的「耽溺」在看著這「病人」,連她暗戀的中學樂團主唱「陳天賜」(徐華謙飾演),看到她異於常人的拘謹與恐慌,都只會覺得她好「溫柔」?

我還是要強調一次,在六十年前,連性解放和網路交友都完全不存在人類腦子裡的年代,一個男生這樣想女生無可厚非,但現在?「陳天賜」的那一吻,恐怕真的需要更多不同於原著的「動機」。

現代的殘忍,若我來改編,不會停在他說出有未婚妻而後乖寶寶般道歉、告辭那一刻,而在陳天賜藕斷絲連地持續照顧、間接誤導這跛女,幫她建立了自信,再徹底毀了她的自信。

我無意把藝術當醫學解剖,但畢竟這是二十一世紀了,現代家庭需要面對的「疏離」與「暴力」,和過去有很多相同,但也有很多不同;2009年的「寫實劇」,如果沒有更大膽的情節轉折,挑釁或強化現代的家庭問題,至少該在人性上更細膩的著墨。如果只是守成,要超出原著倒敘如煙的灰暗氛圍,真真談何容易。

果陀培植的新銳導演兼劇本改編李奕翰,相當努力,但我期許他能做到他在節目手冊上說的:「改編絕對是一種激進的行為。」年輕人真的該更激進些。如果只是經典重現,本劇較適合在小劇場或校園演出。

果陀版台詞出現最多的一個關鍵字,是「宅」。為了迎合現代觀眾,形容跛女是「宅女」,殊不知這反而「淺化」了對這個身心皆病的女生更深層的接納。日文說法「宅」,不是只形容人在家中坐,而是對某事學有專精因而少與外接觸,台灣簡化成常待在家就是「宅」,照這種說法,許多退休老爸老嗎,未嘗不能稱為「宅男」、「宅女」。

以台灣「宅」的定義,若「吳君婷」只是「宅」,那就勸她出去走走就好,但她根本是人在家也心不在的一種「人格解離」狀態,她只與她的玻璃小動物收藏同在。編導選用「宅」,意圖與觀眾更通俗的對話,但在我看來卻反而隔閡。

中場休息,我跟某位果陀人提到劇名「回家」與文案「讓離家出門的你,找到回家的心情」,與劇情真實基調差太多。她解釋這是基於推廣的無奈,在人心低迷下,要包裝得溫馨才有機會。

但我還是默默想著:一齣嚴肅的好戲,應該還是可以用坦誠的方式告知大家,它在訴說著怎樣的沈痛與悲憫。多數人期望看到happy ending,但總還有少數藝文愛好者,期待在劇場獲得不同層次的洗滌。只是習於操作大劇場的果陀,如果未來還想製作這類發人深省的嚴肅劇,可能得更深思「分眾」之道了。

在〈陳樂融劇評8:「回家」〉中有 0 則留言

  1. 像現在看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金.歐尼爾的戲劇
    也會覺得不夠細膩
    雖然大師在當代已舉起創新的大火
    燃起劇場的新生命了
    原作改編的問題
    或許在於改編家將劇作家筆下的心理寫實
    當成心理的永恆真實
    而非一時一地歷時性的具實呈現
    宣傳策略將主題曲解為普羅大眾的關切主題
    卻不敢張揚[all great literature is minor literature]
    因為小眾就沒票房了
    老師的提點真一針見血

  2. 無法不同意大哥說的, 而且它讓我打呼兩次. 哈哈. 不過, 當過父母, 在困境中把孩子拉把大的觀眾, 或家裡有殘障要長期照顧的人, 比較能找到一些投射點. 開場那幾句交代政治社會背景的句子根本是多餘的, 沒有意義. 後半段比前面好. 我和女友一家人看, 想到下次還是要看李立群和金世傑演戲, 可能自己老到想聽老歌了.
    其實, 莫里哀式的喜劇該多一些, 特別是社會不好時. 更應該搞笑, 周星馳一點. 因為平時想事情已經夠頭大的了.

  3. 也想到莎士比亞在悲劇中加入the fool的喜劇因子
    除了增加喜劇的輕鬆效果
    也可加強悲喜間的落差與強烈對照
    但田納西.威廉斯的作品
    總有blue的基調渲染全劇
    所以喜愛者多為年輕深鬱的青年
    要加入原劇沒有的喜劇效果
    需要改編家更多的原創性與整合的功力吧??

  4. 我也覺得老師的觀點非常一針見血
    但對顏嘉樂的舉手投足都是戲,蠻震撼的…
    此外也很喜歡譚艾珍(天慧一直說,這根本是我媽啊~)
    果然要站上舞台不能沒有兩下子哩,壓力好大…
    但即使把周杰倫的七里香拿出來說嘴,
    還是完全無法說服我,故事背景是現代…
    試圖貼近大眾而用的流行語,
    反而讓一切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乾脆設定在80年代初期好了,
    反正最近懷舊風那麼盛行XP
    不過那一吻好美喔(這也有點古典?)
    另外也很欣賞投影的運用,
    把玻璃和雨水的紋理映在牆面上,
    概念簡單,小而美。
    希望屆時我們”美好的人生”能帶給大家快樂希望,
    視覺上似乎會有非常高規格的呈現,
    但願這些足以值回票價的大場面,能把大家拉進戲劇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