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讀三國3:雖得其主

孔明得劉備三顧茅廬,後代都認為這是人才遇明主的佳例。

原本孔明遊山玩水,劉備沒先預約,當時又沒電話網路,前兩次撲了個空,只能算運氣不好。

孔明卻被說成有「沽名釣譽」之嫌,是躲起來不見擺架子,或者肚子沒貨不敢回見劉備。還招張飛左一句「那廝」右一句「腐儒」地罵。

其實都還是「官比民大」的階級意識作祟。認為「訪賢」其實是「屈駕」。人才似乎都應該迫不及待抱長官大腿,才叫倫常大禮。

諸葛亮到底有無讓劉備空跑兩次,史家尚有爭議。但無論如何,劉備付出這點時間與體力成本,投資報酬率高得驚人。

老闆求人才出山,人才只能選擇要或不要。但老闆的選擇卻多得多。

孔明一旦決定,只能說:「願效犬馬之勞。」從此君臣之義就把讀書人綁得死死死,一輩子賣給你的「知遇」。

但,是「知遇」,還是「需求」?

孔明比較需要劉備,或者,劉備更需要孔明?難說啊。

稍早時,《三國演義》安排另位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告別劉備時仰天大笑曰:「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

諸葛亮天機妙算,可能也算到自己只能服務劉皇叔這等君主,又能如何?

孔明或許才不低姜尚,但劉備終不是周文王、武王。

在這個時間點(天時)、這個通路渠道(地利),只遇得上這樣的客戶(人和)——已經是比較過相對最好的客戶——臥龍再大牌,也只能,「沽之哉!沽之哉!」

在〈陳樂融讀三國3:雖得其主〉中有 0 則留言

  1. 羅貫中憑著當事人謙謙卑卑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出師表》)和陳壽冷冷寥寥的“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再加點民間傳說和想象,和就能把故事拉伸膨脹成一段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的脍炙人口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也實在是功力了得。不過,既爲演義,自然誇張點、嘩衆取寵點,較不得真。
    我想,劉備和諸葛亮應該是互相需要的,劉備需要高人輔助他去成就霸業,所以求賢若渴;諸葛亮需要一個施展過人智慧的舞台,所以躍躍欲試。劉備于諸葛亮,是“知遇“也是需求。諸葛亮之出山,與其說是爲感知遇之恩而效力,不如說是適時而動,爲自己開啓壯闊的人生。
    很好奇想請教老師一個問題: “老師,如果您是諸葛亮,您會如何選擇呢?是選擇沽呢,還是選擇繼續“韫匮而藏諸”,繼續“待賈者”呢?”
    先謝謝回複。^-^

  2. 看到 「沽之哉!沽之哉!」,來認領以前的發言:Lerongrong A (樂融融 甲)。
    假設性的問題,
    也是可以有假設性的答案嘛^_^

  3. 哈哈
    有趣的對照
    但我前日的「沽之哉」
    好像更有點「以進為退」而非孔夫子「以退為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