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畫家與偷畫賊》(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是有點不可思議的紀錄片。
剛開始會排斥,為何有這樣的影片紀錄,為何從這時候就知道開始拍(是否事後戲劇處理補拍),為何用英文...等等等等,很多職業病的疑問。
耐著性子看下去,慢慢不太懷疑捷克女畫家芭博拉潔西科娃(Barbora Kysilkova)和挪威毒販慣竊卡爾貝提爾諾德蘭(Karl-Bertil Nordland)因官司而交往的因緣,但有更多疑問跑出來。
女主角強調「我們該放下偏見,讓別人走進我們生命裡」,偷畫賊、吸毒犯都可能有善良一面,但我其實從本片看出更多,而不僅止於這種「勵志」。
對我來說,這片並不勵志,因為關於男主角的遭遇描述依然有限,為何他好像不缺錢?為何他家看來整齊美觀,還掛滿畫作與雕塑(難道平常都是買來的,偏偏那個展覽他用偷的)?為何他進監牢主要是為了車禍問題,沒看到戒毒過程?如果他沒戒毒,如何重返社會而不造成自己與他人困擾?當女畫家免費模特期間,他沒有跟對方要過錢或跑出過其他不好念頭?為何後段他一下子就變好,甚至變得比女畫家更平靜、安穩?出獄後到底做了什麼工作,還找到女朋友?挪威社會真的這麼友善?
這個慣竊與毒販,如何克服那些西方社會典型從童年陰影帶來的生命黑暗?就憑一個女畫家為自己做畫的信任和友誼就能感化他?片中浮光掠影的監獄心理諮商,完全看不出多少效果,反而很像是慣犯為達標而對專業人士做的「哄騙」。
到底一個資深、中年、反社會人格的沉淪者,如何翻轉拯救自己,影片未多描述,或者,他根本沒有真正達到拯救與翻轉這程度?
導演只擷取了一小部分?
女畫家這頭也疑雲重重,影片揭露她對竊賊的曖昧好感,明明自己背後有巨大問題(而藝術家個性的她從沒想過會是「問題」)。來挪威前,她在德國陷入一段家暴關係,挪威新男友拯救、供養著她,她卻又善心大發執著幫助這個特殊竊賊朋友。
女畫家在經濟上無力回報男友的付出,心情上又不讓男友安置那顆多少懷疑她出軌(卻又不好戳破)的心?
這是另一種盲點?還是什麼樣的聖母情結?星盤上海王星有什麼問題?她是否把自己不得志的繪畫生涯,投射到比自己更邊緣更困窘的竊賊身上;因為別人不肯定她,所以她特別肯定比自己更弱的人——因為,對方不可能再否定她?
她不帶性愛的多情給予,是否跟男主角吸毒後不知「邊界」一樣,是種渴望回到子宮的胎兒經驗?畢竟沉迷於創作就跟吸毒某程度的多巴胺分泌差不多,但持家、自律、上班、交卡費與房租,就沒那麼浪漫,而變得非常非常具體——到處都是邊界,都是紅綠燈。
我懷疑:容易心疼黑暗的人,是否也有迎向黑暗的自毀傾向?
這些問題都很大,導演偷渡了不少素材卻沒下定論。
男主角一路號稱不記得當天為何去偷畫(皆以吸毒恍惚沒記憶了帶過),坦白說,看完影片我仍未被說服。我沒有真的信任他。
女畫家走的是超寫實自然主義路線,畫中細節栩栩如生。但不管真實生活中的這一男一女,或這部紀錄片,都留下大量雲霧,無法完全看透。
這是一部會引發各種思考,也可能催出各種正反情緒的紀錄片,值得一看。
電影院關閉了,希望之後還有機會看。
真慘,他們5/14才上檔
很难想象的一种关系
可以是剧情片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