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作品必然反應社會水平和人心趨向。
與其批評作品不夠「好」而暢銷,創作和製作方利用大眾弱點和慾望而暢銷,不如直接批評受迷惑(或被服務)的大眾。
久遠久遠之前,會有一把叫「道德」或「藝術」的尺,小心提防不去過度煽動(或取悅)大眾某些神經,現在,幾乎看不到也聽不到這些討論了,因為「道德」或「藝術」都失去定義。
論者再如何疾言厲色書空咄咄,閱聽人繼續用手用腳用鈔票投票,市場供需關係自然而然地運轉愉快。
創造了暢銷商品的創作與製作方,反過頭強銷自己的趣味、品味、口味,並再也不排斥爭議異議,風口浪間上或平心靜氣(因為早得了裡子)或振振有辭(得了裡子更要面子),畢竟他們背後有一堆愛用者撐腰啊。
過去高壓單極階層社會三人成虎令人畏,現在網路各抒己見小時代眾口鑠金,卻剛好成為通俗文化資本家的媒體資產。
沒有選票的政客再偏執再狂妄,只會成為落敗的笑柄,那麼,對於一切皆可反對的當代,為何僅單挑高擁民意的暢銷作者與製作方,而不敢直接批評那些擁躉的大眾呢?
很多人打着代沟的旗号
掩盖自己的 无知 寡闻 狭隘 不了解 不宽容
如果多一些老师这样的人
世界将会更精彩有趣很多
可惜只是如果
寫的真贊,在眾多的口誅筆伐中難得看到這樣清晰而獨特的見解
「小時代」產生於這個物質被熱情追捧的時代真的合情合理
再多的批判也只能理解為對一部電影赤裸裸的揭開了某些真相的恐懼
再多的批判也改變不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一邊挨罵一邊數錢的事實
因為根本不是他的錯,禁播禁拍就能改變大眾的價值觀?人生觀?
頭痛醫腳,病根在哪裡都找不到或者不願意找或者知道找到了也醫不好
一部小時代影響不了大時代的步伐,而這個大時代要把人們帶往哪裡呢
聽聽郭敬明的振振有詞,就該明白,有問題的不僅是他,而是促成有問題的他“另類地成功”的這個社會環境,沒有浮躁的輿論支持,他如何敢大張旗鼓地炫耀他的成功法則?好在據說,他的受眾是12~20歲之間的人群,這些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退出,但願,那些退出的人是反省及否定著退出的,這似乎有些理想化。可是,除此又該希望什麽呢?十年之前,就聽大學里研究歷史的教授講過,大陸的社會發展狀況處在失控的狀態,至今聲猶在耳。
標題下得好;一位文藝批評者說這話,顯然他也是有膽、有能創作的人。聲色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不過,創作有理,批評也有理,這中間還有超越市場的區塊,那也是文明作為語言,以及一般社會心理(符號)系統論述範疇的討論區塊。它反饋於同為創作和批評的同源場域,是兩造都能開發的潛在市場,或者文化場域。就讓眾聲喧嘩,重要的是看見。
一部低俗作品的畅销,如果把板砖拍在大众身上,或许上面的人会认为这样做无疑就贬低了我们这个国家大多数民众的人文素质和价值观皆低下这样的大事实。这样的一来,于是又开始声讨教育的问题,再后来可能就会上升到一国之君不会治国、不擅教民的问题。所以,与其这样,板子还是打在作者这样一个单一个体上好。
COCO和三楼的这位朋友都谈到了电影[小时代]。尽管我感觉本文的主题并非是在谈电影[小时代],但既然你们两位都提到了这部电影,所以我很有兴趣想了解下,看过这部电影的各位朋友,能否具体谈谈你们在这部影片中究竟看到了些什么奢华之风?
我向来不喜欢郭敬明,但坦白地说,在[小时代]这部影片中,我没有感受到太过分的奢华,我感受到的只有人与人之间那份最纯真的友情。
另:就那天的观影详情来说,我是在地处上海市中心人流最旺的南京路、人民广场附近“和平影都”看的。观众中有年轻人,也有不少老年人。人数基本对半,观影时感觉大家的反映似乎都算正常。我周围的观众中,没有谁对片中所展示的流露出艳羡,也没有谁对其中表示出特别反感的。相反对其中些许的幽默点,倒引来了阵阵笑声。
大众是执政人的根基,所以不敢直接批评啊。XD!
我想问题的角度是否有些另类。呵呵!
也可以用同樣的思路在民選首長上嗎?
之前读过莫罗阿的书,依稀记得有这样一段话:在人事巨变的时代,若将人类的行为进行考察,便可以感到一种苦闷与无能的情操。什么事情都好像是由于群众犯了一桩巨大的谬误,而这个群众却是大家参加着的。可见,不管人的意愿如何,人作为被抛入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存在很难摆脱常人状态,也就是无法摆脱自己成为中性的、平均化的、无人称的、不确定的个人,一切行为也很难摆脱“公共意见”“公共舆论”的制约。尽量地减少外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尽量摆脱个人的被遮蔽状态,做到外化而内不化,我觉得这与个人的修炼心智程度有直接的关系。ps:大家都在说《小时代》,我还没看过呢,看来我严重落伍了。呵呵!
在我看来,要论华语滥片应该非[泰囧]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