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想以「藝術」大帽子來砸我及其他

1

看電影是拿我們的命去一比一換的,不是說看試片不要錢就應該叩首。現在對於那些故事不錯卻搞得冗長的藝術片都很反感,覺得浪費生命。可能年過半百吧,愈來愈沒耐性,讀過一輩子書,現在誰都別想以「藝術」的大帽子來砸我了。

2

離開早餐店時,巧遇十多年沒合作也沒見過的出版社主管夫婦,念舊地坐下聊天,發現還是生疏。即便我主動談也問了彼此業界近況,某種冷淡其實是明顯的。

只是驚訝,他們家每年都設定業績,已連續二十年維持成長。除了厚厚的外國小說能賣過十萬本,本土某知名歐吉桑的散文和長青女詩人每年新作,都可賣過十萬本(而他們沒聽過這兩年當紅的肆一和Peter Su)。

臉書上的出版業人員常哀嘆,但其實只是各行各業愈加M型化,惦惦賺錢的公司與個人還是挺多的。

3

有些亞洲電影在西方影展得獎,只因西方對東方的迷戀與恐懼。有些電影故事出發點不錯,但導演過度自溺,太多空拍鏡頭想讓觀眾代入那環境的平淡或虛無,卻真把觀眾引入平淡虛無。有些電影不是不能好好執行,只要剪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立馬眉清目秀生龍活虎起來,而一點都不妨礙它要表達的題旨。

說到底,有些電影就是太高估普通人、又太低估內行人。

在〈別想以「藝術」大帽子來砸我及其他〉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