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筆記7:贏了什麼都對,沒贏就是蠢豬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篇,宋襄公與晉文公兩則不相干的故事,可以參看。

西元前638年(宋襄公十二年),齊桓公之子宋襄公與楚人戰於涿谷,楚眾宋寡。楚軍還沒渡河完畢,右司馬購強建議,趁此機會在河半途發起攻擊。

襄公引述君子之言:「受傷的人不可再攻擊,年長的不抓,不逼人到險境,人家還沒擺好陣列也不擂鼓進攻。」他決定等楚軍準備好,正面開戰。

史上以仁慈聞名——毛澤東則罵他是「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的宋襄公,被右司馬批評:「君不愛宋國的老百姓,也不準備保全你這些將士,只為了持守你標榜的正義。」

結果等楚軍全部過河,正式開戰,寡不敵眾,宋襄公大腿受傷,三日歿(一說次年),宋亡於楚。

三年後有另一場戰爭。西元前635年(晉文公二年),晉文公得周襄王賞賜四地,其中原城不服,所以出兵攻原。文公和朝臣約好帶十日糧、只打十天仗。到第十天還攻不下,決定班師回朝。有部下認為再堅持三天可以拿下,一眾幹部也覺得應多撐幾天,判斷原城快沒糧食快完蛋了。

晉文公卻說:「跟國內大臣說好十天就是十天,為了拿下一座城池而讓我背信,不為也。」

《左傳》則記載:晉文公只有準備三天之糧,包圍原三天不降,就退兵。有間諜從原城出來說:「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信,國之寶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意即三十里)而原降。

不管三天還是十天,看來當初訂這計畫是威嚇成分多於打仗,可能同時有預算和風險停損考量。結果不但部下沒有發牢騷(「現在撤退就什麼都沒有!」),消息傳到原城,本來死守的軍民竟決定開城投降,因為「有這麼守信用的君主啊!」

還有彩蛋等著晉文公,一旁的衛國竟也說:「有這麼守信用的君主啊!」而決定主動投降(不知道干它什麼事)。

孔子說:「攻原得衛者,信也。」能因為攻打原城而順帶得到一整個衛國,全靠做領導的守信用啊。

但這是《韓非子》所言,據《左傳》資料,衛國在這一年與魯國訂盟,隔年還打齊國。看不出來衛國有因為原城事件主動投降晉國。

讓我們兩千多年後的人稍微動動腦筋,如果晉文公打了十天後掉頭就走,因為沒攻下原城無法就食於原(其實城裏面還有無糧草供應大有可疑),十天糧吃完了,兵疲馬困,士氣低迷,原城守軍這時拚死殺出來擊潰晉軍尾端,晉軍死傷大半,狼狽返國。這時晉文公哪可能得到「有君如彼其信也」的美譽以及實質收穫?

彼時肯定被罵:「拘泥跟朝臣的約定,不保全前方將士,不能因時制宜,只為了持守你標榜的信用。」

反之,如果涿谷之戰宋贏了楚,孔子肯定會說:「不鼓不成列者,義也。」

這些案例,可討論的疑點還非常多,有心人不要輕看了去。

在〈《韓非子》筆記7:贏了什麼都對,沒贏就是蠢豬〉中有 2 則留言

  1. 毛泽东在打仗方面的确是很有一套战术和狠劲。
    诸多古代军师都比不上他,更何况老蒋。
    从古到今都是以成败论对错的世界。
    但赢了又如何?这世界终究要舍得。(你的歌词同样适用于战争)
    PS。耐得住寂寞的人,更能看透这世间的繁华—-繁华亦浮华。虽不愿孤独,但能接受、更能品味其中的乐。

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