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讀沒幾卷,從實用角度讀書,預感韓非又會讓我失望。荀、墨(及其門人)書內到處針對別家罵來罵去,沒想到韓非也是,那時的思想家跟現在的評論網站筆陣作者類同,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講到一個議題總要先打倒別家。反正他們心中最佳讀者都是君王,只要君王確認自己的道理。
其他人跑來跑去周遊列國,韓非是韓國王室身分,在朝沒實權不受寵也不好出國謀職。於是韓非寫道:
「今夫輕爵祿,易去亡,以擇其主,臣不謂廉。詐說逆法,倍(通背)主強諫,臣不謂忠。行惠施利,收下為名,臣不謂仁。離俗隱居,而以作非上,臣不謂義。」
以陳樂融獨家白話翻譯是:
那些看輕本國的官位,隨便跑去外國找官位的,我不能稱他廉潔:
和君王想的不一樣,卻極盡能事想說服君王採納他的說法,我不能稱他忠誠;
推動建設,嘉惠百姓,獲得很高的民間聲望,我不能稱他仁德;
不求問達,隱居山林,寫書或者寫臉書批評時政,對君王下指導棋,我不能稱他明義理。
好了,好好當官也不行,不想當官也不行,想去別國當官也不行,留在政府裡想直言為政策辯護想實踐理想也不行,真的是動輒得咎啊。
韓非也不想想,他自己也不就是個歷經兩朝韓王沒人重視的倒楣鬼嗎?
不重視就罷了,遇到別國君王對韓非有興趣,韓王安立刻派韓非出使秦國。最後既無法免於亡國,也先害死了韓非。
如果做臣子的要注重廉、忠、仁、義(其實後面韓非還有一段關於智的議論),君王不用?
但在那個年代,韓非還是會認為臣子永遠是錯的——這就是我一路看了荀子、墨子到韓非子後,開始覺得很煩的緣故。
張愛玲說:「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古代思想家,在為自己謀前途的求職路上,也是。
只要是同行,那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观念认知局限性
看烦了,那你就速寫一本《樂子》吧!
我等着读喔
譯的很贊,謝謝老師@@
說到同行,閃出「相愛相殺」這個詞
用在韓非子身上好像也沒特別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