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末日」前夕,或許陳義過高的勉勵

關於2025年7月5日,已看過太多影片。但這支作品陳義最高,而且太高了。它說:

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在《憂鬱的熱帶》中寫道:「文明的價值不在延續的時長,而在於創造的深度。」

即便未來某天災難真的發生,那些在藝術、科學、愛中綻放的人性光芒,仍將在宇宙的皺褶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果我只是讀者,站在書本對面,當然贊同這些話。一如如果能站在上帝視角,絕對可以如此豁達。

但沒有幾個人希望在瞬間變成「宇宙的皺褶」,因為多數人實在沒有「在藝術、科學、愛中綻放的人性光芒」,就算有過那麼一點,也完全心虛地不知道那在宇宙眼中算不算什麼?

但播主的勉勵還是有幾分意義:

面對不可預測的災變,人類最可貴的尊嚴在於選擇的自由:是被預言囚禁於恐懼,還是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美好?是沉迷於末日狂歡,還是專注於當下的責任?

我想,面對這已經引發巨大情能量的末日災變預言,這「最後的週五」多數人既沒有狂歡,也只是正常上班工作,或許不得不專注於當下責任,但不確定是否在創造美好。

相信我們明天還會再見,屆時又可以把關於「什麼是不可磨滅的印記」的思索,推到九霄雲外。

(寫於2025年7月3日)

在〈「人造末日」前夕,或許陳義過高的勉勵〉中有 3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