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籌備新的廣播節目,這一週密集接觸了眾多關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報導、資訊與言論。
有極其令人興奮的地方:網路世界可以找到的東西真不少,默默在從事各領域相關紀錄與傳播的人,都在砌一方又一方小小的磚。
也有極其令人不安的一面:很多熱鬧都只是浮光掠影,在根基上,我們的公民社會真的準備好迎接一個更注重文化與創意的時代了嗎?
這時,細讀眾人景仰的建築家、美育家漢寶德的若干文章,當局者(不僅是當政者)應該要有一點警醒。
漢老師德高望重,但他也明白表示無能影響教育政策與民間投資。他們那一代相信的「文章報國」,到21世紀也日益成為「船過無痕」。
美感、美學教育,真的不是殿堂專利。美術課、美勞課也不在培育全班學生都去當畫家。我們的教育機關似乎始終不願意體認這個事實。
我們年輕人的大宗美感教育,因此變成是東西洋影視節目、漫畫、雜誌、網路,教大家穿衣打扮、布置家居和購買生活雜貨或3C用品。
更大一點的美麗與醜陋(比如建築、城市)就跟我們無關了。大陸所謂的「小資」或我們的「雅痞」、「潮人」,管好自己渾身上下和住處或辦公桌的私領域就好了。
漢先生對教育與政治的批評我都同意,但我也認為年輕世代正自力救濟著他們的「美感飢渴」與「美育養成」。
只是這部份的發言權,政府、師長或父母,可能完全缺席罷了。
當各類「設計」成為潮學,「數位落差」之後,「美感落差」勢必也會擴大。這份落差除了出現在城鄉之間、經濟高所得與低所得間、也可能出現在兒女與父母、基層職員與高層主管兩代之間。
首先該革命的,肯定是佔據位子與權力、卻沒有受過良好通俗美育、現在的多數大人們。
是這些人相當大比重地決定了:我們國家、社會、企業、地區、乃至小到一個三口、四口之家,要投入多少資源給美、給文化、給創意——以及最重要的,給心靈。
參考資料:
漢寶德:「當心,文化與產業兩失!」
漢寶德:「作一個美育的大夢」
很欣賞你對美感的想法.
謝謝
但今天匆匆見到你
你太瘦啦
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