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融讀三國11:聰明太過

聰明人真的不能太聰明。

《大戴禮記》曰:「故古者冕而前旒(音「留」),所以蔽明也;統絖(音「況」)塞耳,所以弇(音「掩」)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家看過古代皇帝的造型,「禮帽前面有一條條玉串,為了擋住視線;兩旁有一綹綹的棉線塞住耳朵,為了少聽到些東西。所以水清到極點,裡面就不會有魚可生存:人明察秋毫到極點,就不會有夥伴。」

《列子‧說符》引文子曰:「周諺有言:『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可見周朝的老祖宗們已經流傳這說法:「視力好到可以看見深淵底層的魚,是不吉利的;聰明可以好到可以窺出別人隱匿不報的事物,會大禍臨頭。」

想想,我曾有過一個幻想,希望可以知道別人心裡此刻在想什麼、看到別人腦海裡的畫面,是多麼愚蠢的妄念。

三國裡,多的是「料敵機先」的故事,即使有些誇大,但那時肯定是很多聰明人強出頭的時代。

為的打仗,應該要料敵機先,但為了生存、為了主子、為了求榮,在不打仗時,很多文人也不得不挖空心思,猜測、揣度、預言別人在想什麼。

《三國志》說袁紹的謀士田豐,在大軍出發前極力勸諫袁紹不要伐曹,認為一定會輸。老闆不聽,認為他觸霉頭,把他關在牢裡。

結果關渡之戰袁紹果大敗,可能是獄卒為田豐高興吧,跟他說:「你能猜得中戰事結果,君上回來一定會重用你。」

田豐不但猜得到戰事結果,也猜得出老闆的心思:「若打勝了,我能活命;打敗,我反必死。」後來袁紹果然惱羞成怒,小人之心地以為回來會遭田豐恥笑,就把他殺了。

《後漢書•黃瓊傳》有另句話:「嶢(音「搖」)嶢者易缺,皎皎者易汙」(凸起的就容易缺陷,潔白的就容易被玷污。)

遇上「明知」卻無法「自現」的時候,聰明人的聰明,真無用武之地。

在〈陳樂融讀三國11:聰明太過〉中有 0 則留言

  1. 好棒,生涩字汇既有读音还有解释,是啊,常言道聪明反被聪明误,要大智若愚,不过我可能是大愚若智?哈哈。

  2. 聰明人不能太聰明,有時候二一點挺好。原來皇帝的禮帽的串珠和耳朵兩邊的布條是這種寓意啊,每次看到,覺得老碍事了。

  3. 读了这篇长知识了。古文、历史向来是我文科里的软肋,今读此文,注解通俗易懂,学史之时更学做人之道。只是做人聪明或愚蠢感觉大多还是天性与从小的生活环境造就。谁都想当个适中的聪明人,但真的当之无愧者不多。
    我对自己的评价则是:基本属于老实有余,平时讲话笨嘴笨舌的大好人一个。但真的是一个笨到底的人吗?似乎在有些方面,我还算是个有头脑的人:因为从不会有上当受骗之事找上我的。XD!
    您的这篇[读三国],我感觉比读易中天的[品三国]好懂多了。我听他的[吕三国]总走神,根本无法听下去。呵呵!可能这方面我就属特笨的那种。

  4. 中国人做人跟写书法一样,讲究一个「藏」字。性格类似于瘦金书那样的锋芒毕露,注定多坎坷磨砺吧。我们大多数人,一开始谁不是棱角分明呢?慢慢的,生活和人生的阅历,会慢慢把人磨圆。
    老师贴的图很犀利,先想到宋徽宗的书法,之后又想到「西瓜太郎」(那款切水果的游戏是叫这个吧?),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