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明夷卦說到箕子。然後又讓我想到屈原。
箕子是商紂王(帝辛)的叔叔。他勸諫侄子不成,也不離開。「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同「悅」)於民,吾不忍為也。」不想標榜自己的德而彰顯了君王失德。
箕子和屈原一樣報國無門,但抉擇完全不同。但沒有哪一種絕對正確。
箕子披頭散髮裝瘋賣傻,被紂王拘禁,但也苟全了性命,直到商滅。被周武王放出來的時候五十一歲,幾千年前這算老了。
易經明夷卦六五曰:「箕子之明夷,利貞。」白話是:採取箕子那種自掩其聰明才智的做法,這樣做有利於堅守正道。
明朝奇書《韜晦術》寫道:「愚如不足,則加以顛。既愚且顛,誰謂我賢?養晦之功,妙到毫巔。」
韜光養晦要到裝瘋賣傻,才能讓有權勢的人放下戒心,也真不容易了。
以前人沒那麼方便用腳投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不得自由,只好苟全於亂世。
而且,這是場時間的豪賭。因為你不知道在能取你性命的強人面前,要裝多久、賣多久。
古人壽命短,但可能要隱忍屈服的時間很長,不知道那時候凡有點聰明才智(卻不能用世)的人要如何安立自己的信念,要如何覺得自己這輩子「有用」?
現代人沒耐性,管他的豁出去,是死是活早些了斷。你不給我成就感,你扼殺我自尊心,老子(娘)不幹了!
但「成就感」、「自尊心」這類現代名詞,在人類長河中出現的時間還非常短,在運用這些名詞前,古書上有種種其他心靈架構。
那時候,哲人追求的是貼合天道,不在貼合一己的想像(你當然也可以否定「天道」,認為那是某些人的想像)。
哲人渴慕的是把自己身心納入更大的架構,融為一體,而不在發明一個世間目標,死命追求。
現代人多半只想著自己,自己的名、錢、色、物、權、爽,哪有什麼更大的架構、更崇高的參考座標?哪有聖,哪有明,哪有道?
箕子願意等,因為他要等紂王自取其敗,他要把自己信仰的留待好時機、好對象,用出來救國救世。
而屈原以身殉,因為他認為等不到好時機好對象實踐自己的信仰,用出來救國救世。
屈原明著死,箕子晦而活。
更多人,不明不晦,繼續灰撲撲霧濛濛搖晃晃地。
我想在離開人世時,自己能做到明明白白地死去。
先明白地活,自然有機會明白地死
哈哈
我會。謝謝老師。
如果一切因緣早已安排好
剩下的課題都只是怎麼面對調整自己的心吧…
自尊建立在自愛再外推的話 ,根正苗自秀
好文,懂了
箕子装醉与屈原独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