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上太空,就是元宇宙,誰還理會這個地球呢?

馬斯克、貝佐斯、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這些超級富豪都熱中上太空。

祖克伯熱中元宇宙。

元宇宙一詞最早來自美國小說家尼爾・史蒂文森(Neal Town 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作品《雪崩》(​​Snow Crash)。在這本小說中,元宇宙是一個集體虛擬共享空間,打破了虛擬世界、真實世界與網際網路的藩籬,透過配戴護目鏡等裝置,就可以虛擬的身分進入元宇宙的虛擬世界。
元宇宙和虛擬實境有什麼不同呢?元宇宙破除了各平台、遊戲等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戴上裝置,以數位物件及身分進入臉書的世界與人交流,再轉身走進隔壁的遊戲世界中戰鬥。原先各自為政的社群平台、遊戲等空間如今都將模糊界線,人們得以自由地在不同空間穿梭,而這樣一次性整合並打造出來的世界,就是前景備受看好的元宇宙。

然後誰要管我們的地球(或血肉之軀flesh and blood)呢。

一邊要脫離地球表面,目標星際旅行、外星殖民;一邊帶領大眾沉入集體虛擬空間,在人們樂而忘返中創造龐大商機。

這兩者的科研與推廣,一定會帶動各類技術與產業勃興,在消費市場極有潛力。但我擔心對人類的意識,只有更加迷途的刺激。

單單從打遊戲機和連線遊戲,就已經有人說改變了一整代的知覺體驗和腦神經,更不用說深入形塑了新的應對進退與人生觀。

等進入穿戴式裝置,虛擬實境到物聯網,被「電子娛樂傳輸化」包圍的身心,還有多少自由認識剝除掉這一切的自己?

那時候,恐怕連「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的意境,都需要靠虛擬實境刺激的生化作用,才能讓人如「演戲」般短暫體會。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已這麼說了,科技與經營天才們還要努力製造更多夢幻泡影。

這時聽到一個從沒和我聊過身心靈話題、但近期顯然煩惱叢生的老友,忽問我該怎麼「學習冥想」,顯得特別有意思。

我沒有告訴他該怎麼做,卻告訴他哪些事不該做(也算某種「遮法」)。

之前寫過,不贊成聯合國某組織直接喊話某一兩位超級富豪捐錢給該組織,募款可以募款,但這種媒體放話絕對是種簡單粗暴。

但超級富豪與富可敵國的跨國超級企業,確實是這地球上最有想像力與實踐力的菁英傑出者,當握有資源的當代權貴,過多著眼於外太空及虛擬空間,而較少願意介入地球上難以解決的各種政治、經濟、環境、教育、性別、宗教、種族等問題,那麼等在21世紀人類前面的世界變化與文明挑戰,注定無比巨大。

10月29日聯合國氣候會議召開之前,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呼籲各國領導人採取「果斷決策」保護環境,將人類共同福祉而不是民族主義利益置於首位。

但看來,貴為教宗能做的事也和你我差不太多。

在〈不是上太空,就是元宇宙,誰還理會這個地球呢?〉中有 6 則留言

  1. 斗數也是來自道教星辰信仰
    只是現在的科技也是遠搆不著拿星辰
    另一角度想 現在抬頭望星空
    誰能認得天空的星星
    只有微光的光害吧
    心理上會不會是一種另一形式的返祖?

  2. 因為真實世界的問題涉及太廣,不是這些人一人之力可以解決的。上一代的科技富豪比爾蓋斯,竭盡心力想要解決落後國家傳染病。歷時二十年,才有點績效。馬上就被新冠打敗。
    上太空也好,虛實元世界也好就是一個比較簡單的議題,有錢有科技好像就可以往前走。不像真實社會問題很多他們掌控不到的

留言功能已關閉。